廖康宇:疫情、假新聞與資訊自由的一些反思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研究假新聞(Fake news)的流通及影響,可能是傳理學近年最熱門的討論題目。在疫情爆發之前,學術界已經對於網絡世界上假資訊流通的現象充滿研究興趣。這一類的課題包括:假新聞如何影響美國大選、英國脫歐,以及後續政治議題等等。武漢肺炎的全球爆發,再次證明真實的資訊流通,對於社會正義和人類福祉至關重要。

早在 2019 年 12 月 30 日,即病毒在武漢爆發初期,中國大陸醫生李文亮在社交媒體發佈 SARS 病毒有機會在社區傳播的消息,提醒其他醫生病毒爆發的風險。然而,這一條信息引起了官方注意,並以「在互聯網發佈不實言論」對他發出警告。雖然李文亮的信息是錯誤的:因為爆發的的確不是 SARS 病毒,而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但我們不能否定李醫生的信息對於控制病毒在社區爆發有重大意義。

雖然筆者以李文亮醫生的事件作例子,但網絡審查和打擊假消息的現象在全球網絡系統愈來愈常見。這樣就牽涉到一些傳理學的重要概念,例如「甚麼是假消息?」、「誰人有權判斷真假?」、「如何處理假消息?」、「假消息有沒有正面的社會意義?」等等。

近日,TwitterFacebook 兩個全球最多用戶數目的社交媒體,都委託有信譽的傳媒機構為平台上的新聞進行真確性檢查(fact check)。這無疑是確保網上資訊安全的重要一步,但同時又會衍生出其他和「假新聞」相關的問題。例如,如何可以避免檢查人員將政治偏見帶到新聞審查之中?檢查人員又有否足夠的專業知識去分辨新聞內容的真偽?當兩個「真」新聞互相矛盾時,又該如何處理?

在全球大爆發的初期,由於有控制 SARS 病毒社區爆發的經驗,中、港、台地區已經強烈呼籲國際社會戴口罩以防止社區傳播。當時外國政府紛紛指香港的經驗未有足夠科研實證,欠缺實質數據支持等等。直到事發後 3 個月,三地感染人數對比歐美立竿見影,西方國家才接受戴口罩是防疫必須。在中港台角度看來,「戴口罩防疫」是真資訊,卻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立場有所衝突,那以社交媒體的角度,「戴口罩防疫」是真資訊,還是假資訊?

這例子又帶出了現時社交媒體上真確性檢查的另一漏洞,就是網絡上所流通的資訊,並非全部能夠查證。正如有關 COVID-19 的發源地,各國政府、專家都眾說紛紜。香港學者袁國勇、龍振邦醫生早前在「明報」撰文,指出其來源地極有可能來自武漢海鮮批發市場的野生動物買賣,但國內媒體卻大篇幅報道病毒由美軍帶入、意大利有全球最早案例等等,而病毒真正的發源地可能已經無法查明。社交媒體對於無法辨別真假的資訊,基本上是無法處理的。這個無人能夠查證的灰色地帶,就會輕易成為假新聞發酵的溫床,而它們在社會中同樣有影響力。

總括而言,雖然本文以李文亮醫生事件作例子,但背後所觸及有關資訊流通、網絡審查的討論適用於全世界。COVID-19 的流行除了對公眾健康構成危機外,還為網絡發展、資訊自由帶來甚麼樣的衝擊,看來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