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一本漫畫救老店

A+A-
日本漫畫家寺沢大介創作的作品「伙頭智多星」,圖為動畫版劇照。

有時在都市漫遊,會留意食店的招牌,見過很多寫著「老字號 since 1998」,初看覺得奇怪,細想後又認為理所當然。在節奏趕急、未能好好守護自家傳統的城市,餐廳可保持營運 20 多年,大概已值得大書特書,甚至用來作招牌。

我不知在香港經營一家食肆 20 年,算不算老字號?只是從主流傳媒和大眾反應看出,香港的營商環境困難,老店不斷結業,莫說 20 年,能夠做到 3 至 5 年,已值得慶賀。背後的艱辛,相信大家隨便都可列出理由,說香港地價太高、飲食業人手短缺、食材太貴、食客口味轉變得太快…… 這些當然是原因,但幾乎是不會改變的實況。說香港地價高,也高了幾十年,再放眼世界,東京、紐約、巴黎,同樣面對類似問題,但人家的餐廳卻可在原址經營多年,理由是甚麼呢?於是我經常想,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座城市的餐飲命運?透過各人一點一滴的努力。

大家都清楚知道京都的魅力,一座城市藏有無數的工藝老店,職人處處,隨便走進一家做紅豆大福的小店,都可有 200 年歷史,於 1635 年開業的豆腐店奧丹,更是由中國明朝時代開到今天。不少人分析日本老店能歷久常新的原因,是他們並不以血緣關係傳承手藝和招牌生意,更重視能力和學藝者的心態,而製作美食的師傅同時會是老闆,基本上一家店的大小事務,都由一位職人管理,免卻了投資者和美食製作者之間的衝突。

在這個環境下,師傅可從云云徒弟中挑選最合適的繼任人,只要他認為繼承者工藝水平和個性上能承擔一個百年招牌,是否自己親生兒女並不重要,一切以能力為先,這正正避免子女不出色,敗壞大好江山的歷史循環。

但以上所說的,我認為並非日本老店能留到今日的全部原因。這是從經營者的層面分析,若換個角度,以客人和新一代的面向思考,為何日本人仍會身體力行支持老店,繼續買一件已多年不變的紅豆餅,甚至有人願意入行,由最低層的雜工開始學習做餅,以至代代有人,也代代有客。我想,這跟教育和浪漫情操相關。

不少人有看「伙頭智多星」,日本漫畫家寺沢大介創作的作品,將廚師的工作和很多廚藝技法描寫得細緻,我的確有朋友當年看完漫畫後立志要當廚師。書中提及將豬扒分兩次炸,第二次要用高溫逼走油分,該是我最早學習到的烹飪理論,而且印象深刻。別小看這些漫畫、遊戲、電視電影,以及一切文本創作,它的影響力極為深遠。日本人善於把職業浪漫化,各行各業即使是大家最輕視的工作,他們都可著書立說分析其崗位的重要性,我看過有日劇專門講解百貨公司售貨員的銷售技巧,亦有書本談汽車雜誌編輯所需要的獨特觸覺。小朋友看著「足球小將」會努力訓練並夢想自己有天能替國家贏取世界盃,讀畢「伙頭智多星」便想成為廚師創造獨一無二的美食,假使長大後發覺困難重重,只要我繼續踏實幹刻板沉悶的工作,相信未來仍會有逆轉的空間,一如漫畫中的主角一樣。

由漫畫到木村拓哉主演的「摘星廚神」,以及小野二郎與早乙女哲哉的紀錄片「和食雙神:最後的約定」,大大小小的劇集和讀物,推崇的都是一套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人對廚師的形象和對食物及手藝的尊重,以致長大後的消費取態和個人職業的選擇。相比之下,若果小孩打開電視,看到的盡是攻心計爾虞我詐、為利益不擇手段的劇情,而無論是古裝宮廷劇,還是以新聞電視台為背景的,其內容都是一模一樣,你相信他長大後會信奉哪種價值?我們都愛「贏在起跑線」,同時老早敗在自己設計的賽道中。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