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拿破崙這個人沒有電影緣

A+A-
電影「拿破崙」劇照。

英國名導演列尼史葛的人物傳記電影「拿破崙」,上映之後毀譽參半,批評的人說選角錯誤,男主角太老、與史實不符,而且過分著重與其妻約瑟芬的關係,反而削弱了龐大的時代感。

拿破崙是很重要的歷史人物,這個人物卻似乎沒有甚麼電影緣。70 年代初期,美國演員洛史德加飾演過拿破崙,加拿大小生基斯杜化龐馬出演威靈頓公爵,賣座反應平平

拿破崙之所以難拍,因為是過分複雜的人物。他出身於法國大革命之時,是一名小炮兵,在大革命期間,奉命維護初生的革命政權,又以無比的天才,擊退歐洲的侵略軍隊,從而開創了他自己的時代。

然而拿破崙本人的政治思想並不突出。雖然他是革命的得益者,卻並無太大的理想,反而有個人的軍事野心,令他利用時勢,率領法國軍隊橫掃歐洲、開拓埃及。

對於法國人,拿破崙固然是民族英雄,令法國的帝國主義精神,相比英國後來居上。然而法國大革命的基本精神卻是自由、平等、博愛,不論在法國,還是歐洲,還是歐洲以外的世界,理應人人平等,他自己卻稱帝,違背了法國大革命廢除王室的基本原則。

拿破崙對歐洲和非洲的侵略,又陰差陽錯,將法國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廣為散播。然而,如果自由平等就是拿破崙的價值觀,他自己為何要稱帝?這一切,相信當兵出身的拿破崙自己,也不甚了了。

電影「拿破崙」劇照。

因此將這個人物搬上銀幕,在定位的問題上,就有很大困難。況且 21 世紀,躺平的下一代不喜歡思考,對歷史的複雜也不甚了了,左右兩種思想激烈衝突,在英語世界,發展成性別戰爭之極端,恐怕對於拿破崙這個人,能深入分析者也寥寥無幾。

既是如此,拿破崙對於玩手機遊戲長大的一代,未免吸引力大減。不過挑戰困難,是電影大師的誘惑。鬼才導演寇比力克生前想拍拿破崙,列尼史葛則繼承遺志,卻因為選角年紀太老,以至此片功虧一簣。

況且拿破崙的愛情故事,與激烈的戰爭場面相比,又略嫌俗套,缺乏波折。拿破崙死後,餘威影響深遠,促使王室的波旁王朝復闢,但又被法國人民再次推翻。1830 年爆發的七月革命,此時拿破崙已經逝世超過 5 年,路易十六的弟弟查理十世回朝,封閉報館、取締創作自由,法國的知識分子想起了革命的思想,為拿破崙的精神鼓舞,將王室再次推翻。

然而拿破崙影響了後來德國的鐵血宰相卑斯麥,卑斯麥又隔代影響了希特拉。直至今日,侵略烏克蘭的普京,以狂熱的民族愛國主義為號召,也不無拿破崙的影子。拿破崙定位忠奸之困難,即在於此。

不過今日的世界,黑白二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再沒有人願意詳細研究。科幻與未來的狂想,遠遠比對歷史的反省更有吸引力。列尼史葛的新作,就注定吃力不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