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牌簡史

A+A-
圖片來源:François Philipp / Flickr

從最先出現於 9 世紀中國的葉子戲至今,卡牌遊戲經歷地方文化與時代的洗練,脫胎換骨成為今天的撲克牌。今人利用撲克的特點,發展出廿一點、橋牌、鋤大 D、鬥地主甚至魔術把戲等,玩得出神入化,但又何曾想到它也是多個時代的設計、工程和歷史的偉大產物?

關於撲克牌的確切起源至今仍是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它就如火藥、陶瓷、茶葉等製品一樣,都是由東方傳入至西方世界,旋即在賭博桌上殺出一條血路。及至歐洲中世紀,撲克牌已聲名狼藉,有卡牌遊戲的場合必有酒精、賭局和老千,因嚴重影響民風,而一度被各地政府禁止。英國學者 Michael Dummett 著作 The Game of Tarot 就記錄了 1377 年巴黎對民眾在工作天玩卡牌下禁令;歐洲各地的傳教士亦譴責撲克牌是導致生活腐敗的魔鬼畫稿。

撲克牌很快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simpleinsomnia / Flickr

不過,當時不論國王、公爵還是貴族子女,乃至妓女、水手、囚犯 —— 還有為數不少的牧師和修士,都鍾情於撲克活動。不單撲克牌風靡萬千,其時文化風尚也同時塑造了撲克牌,兩者互為影響,撲克花色就暗藏著社會意涵。有歷史學家指出,撲克牌的 4 種花色,意指中世紀的 4 種社會階層:例如紅心 ♥(或酒杯)代表牧師;葵扇 ♠(或寶劍)代表貴族或軍人;方塊 ♦(或金幣)代表商人;梅花 ♣(或杵)則代表農民。放眼其他國家,也曾有有不同的文化符號代表,例如當時德國撲克中以鐘鈴代表貴族,因為在德國最富裕地區流行狩獵活動,會在獵鷹上掛鈴識別。而方塊在法國撲克曾代表上層階級,因教堂地磚以方塊形為主。縱觀歷史,撲克牌因各地文化各異而花色多變,從星星到鳥類、酒杯和巫師都有,不過現代撲克牌最終保留了幾個世紀前的法國花色,沿用黑桃、紅心、梅花和方塊。

圖片來源:The International Playing-Card Society

撲克圖案花樣多,但人頭牌就相對少變化。例如英法兩地撲克的國王牌,多年一直沿用 4 大傳奇皇帝:大衛王、查理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紅心國王牌是通常是撲克中唯一沒有鬍鬚的國王,又因手上劍刃沒入頭顱而又名「自殺皇帝」。據講當初是因印刷版日久失修磨損,業者重造版塊時粗疏遺漏,才令劍刃「消失」恰似插入國王頭顱。

皇后牌待遇則與國王不盡相同,不單皇后間順序混亂,部分國家甚至完全摒棄皇后牌,例如西班牙以騎士團、德國以貴族取而代之。而小丑牌則最先出現於 1867 年的美國,由於只有少數遊戲用到它,小丑牌是唯一缺少規範設計的卡牌。作為騙子和惡魔的代表,大概也是能真正體現撲克最初的放蕩與歡愉本質的卡牌。

除了人面牌,後起的 ace 牌也大有來頭。根據國際卡牌學會資料,ace 牌出現於英國開始向卡牌徵稅的 1765 年,旨在標示卡牌已課稅,隨之而來的是撲克牌愈趨華麗大膽的設計。重稅之下,每出產一副撲克都是一次投資,一次審美盛宴。對生產商而言,撲克不再純為賭博服務,逐漸延伸至收藏、宣傳廣告等方面,更有甚者作請帖、訃問、入場券、密函、情書之用,從賭博工具變成學者窺看歷史風貌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