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

|共47篇|

疫情掀起的大辭職潮,已經退去

2021 年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際,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 Anthony Klotz 首先提出了「大辭職潮」現象,更預計大辭職潮「可能會帶來持久變化」。不過到了 2023 年,不同媒體陸續斷言大辭職潮已經終結 —— 大批勞動力正返回疫情前的工作崗位。就連 Klotz 本人也承認,大辭職潮「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辭職率大幅下降,「就像疫情從未發生過一樣」。

「慢就業」:不躺平、不就業的中國青年

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應屆畢業生都開始忙於搵工,但受到疫情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困難,促成年輕人「慢就業」現象,畢業後不馬上投身職場。大陸媒體形容「慢就業」並非貶義詞,既不是不就業,更不是躺平,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對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聽起來一切很樂觀,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指,青年失業率創新低,或會引起人們對教育價值的反思。

為何中國年輕一代愛拜神,也愛自比「孔乙己」?

中國各大廟宇每逢假日就會排起長達數百米的長龍,善信大多是青年。據「路透社」報道,因現實中年輕人面對眾多高學歷畢業生競爭,而經濟環境有待復甦,惟有寄望神明助其順利找到合適工作。不少人更因深感自己學歷高,但相稱職位難求,而自比「孔乙己」。

當國家的公務員,即使減薪也願意?

疫情以來,一直傳出中國就業市場慘淡的消息,包括 2020 年的學士學位畢業生無薪實習、上千名畢業生爭奪深圳財務顧問公司一個職位空缺,到今年 6 月份 16 至 24 歲群組失業率近 2 成。想找工作,有時自貶身價也不得其門而入。私營企業雖已成為中國經濟主體,但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者的能力下降,相比之下,公務員職位愈來愈受年輕一代歡迎,投考數字屢創新高。

為工作,印度青年遠赴加國

印度失業率持續高企,年輕人在國內求職無望,紛紛萌生去意。據路透社報道,旁遮普邦一間外國簽證代辦機構 Blue Line 近年生意激增,每天處理大約 40 名客戶申請。任職該機構的顧問 Lovepreet 坦言:「這份工作我已做了 4 年,我今年或明年也會去加拿大。政客們不斷承諾向我們提供政府工作,卻從未兌現。」

13 年後,美國迎來最大工資升幅

9 月,傳媒已報道中國的房地產、教育及跨境電商業界爆發大規模裁員和降薪潮。近日,中國各個網絡平台亦傳出消息,指多省的公務員被大幅度降薪兩至三成。在疫情、中美新冷戰,以及恆大債務危機夾擊下,有分析指中國經濟復甦緩慢,人民或許要「共同富裕」一下。不過另一邊廂,同樣深受疫情困擾的美國,工人們卻迎來 2008 年以來最大的工資升幅。

救世軍:青年重拾自信變「明日之星」

家恩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並不理想,學校建議她到「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修讀證書課程。畢業後,她找到一份與設計相關的工作,卻因為未能適應工作及面對客戶所帶來的壓力,短短一星期便辭職。她重新審視自己的前路,但礙於內向、焦慮及挫敗的經驗,令她自信心偏低,對將來亦沒有太多期望。偶然之下,家恩認識了救世軍社工,並參加「展翅青見計劃」成為計劃學員,期望計劃能有助改善其現況,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專業「起底」:為企業找出求職者的社交「小號」

儀容端正、履歷漂亮、談吐得體,就連社交媒體的帳戶也「收拾乾淨」,為何仍會求職失敗,未能被心儀公司錄取?若招聘的是日本企業,這可能與你的「小號」有關。「起底」在香港剛成為刑事,日本卻盛行對應徵方「起底」,委託調查公司查找他們隱藏在各大平台的分身,以此作為重要的篩選準則。多位專家質疑,此舉非但侵犯人權,更有可能違法,長遠還會窒礙年青人的言論自由。

【Soul Monday】精神病康復者實現「就業夢」

「追夢」的典型想像,都是年輕人辭工去做喜歡的事。但對日本神戶一名中年漢來說,因從 23 歲起留醫精神病院 23 年,如今還要照顧同居的九旬母親,「受薪上班」反而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直至兩年前,他在地方組織的幫助下,成功以 53 歲之齡初次就業。一路走來的苦,現在終於回甘。

畢業等於失業:中國版

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學年,香港應屆大學畢業生告別學生身份在即,要在疫情打擊下的經濟環境中求職,又是一道難關。不過,香港畢業生們並不寂寞,遙望神舟大地,今年破紀錄約 900 萬大學畢業生準備投身職場。不過,在中國僱主們正考慮裁員或凍薪的當下,職場是否準備好接受 900 萬生力軍,自是另一回事。

【唔讀書?】為何獨裁政權總愛不學無術之徒?

近年香港警隊支持度屢創新低,不少市民以「毅進仔」稱呼警員,揶揄他們知識水平不足。近日保安局回覆民建聯蔣麗芸和何君堯時所公開的數字,更為這個稱呼提供了明確的數據基礎:今年新入職的員佐級警員中,近 45% 只有毅進畢業,僅約 18% 有大學或以上學歷。不過,香港其實並非個別例子,世界各地不少獨裁政權,都傾向聘請學歷和技術水平較低的人士作為他們的爪牙。

「做自己」的分寸

交友固然貴乎真誠,但在其他時候,高舉「忠於自己」的旗號,毫無顧忌直腸直肚,結果卻換來「得罪人多,稱呼人少」8 個大字。該在何時何地,如何「巧妙地」真情流露,讓對方樂意接受,為自己加分?心理學家試圖找出「坦蕩」和「掩飾」的平衡點,拿捏好「做自己」的分寸。

【Soul Monday】這間辦公室,讓自閉症患者自在地工作

自閉症為腦部發展障礙的一種,外表看不出端倪,即使出現如無法進行正常社交、偏執程度異乎常人、缺乏一般身體語言、無法理解他人的說話等病徵,旁人也會歸咎於性格有問題。這種隱形的缺憾,令自閉症患者自小一直吃虧,到了需要求職時,即使有才能,也難以被取錄。幸而近年開始出現專門聘請自閉症患者的公司,讓他們可以在職場上一展所長。

招聘危機:矽谷專才向 Facebook 說不

貴為矽谷龍頭之一,獲 Facebook 聘用的話,應該生活無憂,然而,對就讀頂尖學府的新一代電腦工程學生而言,他們普遍都不是這樣想。許多學生都表示,他們最不想在社交媒體企業裡工作,甚至點名將 Facebook 列入黑名單。這家幾年前還引領時代的網絡巨人,今日雖然在擁有超過 3 萬名全職員工,形象卻日益崩壞,更漸漸被年輕人視為不求創新、商業主導的腐敗企業。

應徵「客戶服務忍者」:何以要為職位另立新頭銜?

找工作時,不難發現高級職位較以往多,更有不少新職位湧現,但不免為「新瓶舊酒」,像肉檔檔販現稱肉類分割技術員,代客泊車現稱座駕管理專員,在美國出現更為另類職位頭銜,如「客戶服務忍者」、「銷售搖滾明星」,工作範圍與一般客戶服務員及銷售人員無異,那何以要從新為職位改名?

伍常: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專才?

自從筆者出來自立門戶後,這些都是我經常會收到的查詢:有的是對本來高薪厚職的工作感到「苦悶」,希望可以在看似「幾好玩」的花花世界藝術圈尋找新工作意義;有的則是完全「亂入」的以為或恃著有個文化研究/藝術史學位,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取得入行的資格;有的更搞笑的應徵者甚至是完全對藝術零興趣 + 少接觸 + 冇 sense 屎,但都夠敢走上來應徵的…… 真是乜人都有,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