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為屍體而殺人

A+A-

很多人或者覺得,為取得屍體或器官而殺人只存在於歷史之中,但其實在不太久以前,哥倫比亞就曾發生過此駭人事件。

讓我們回到 1992 年,位於哥倫比亞巴冷基也(Barranquilla)的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該年 3 月,一名身負重傷的拾荒者 Oscar Rafael Hernandez 自行到警察局報案,憶述在 3 個星期前,自由大學的夜更保安員著他到醫學院撿紙皮箱。當他抵達後,該保安員突然以鈍器重擊其頭部,再朝他開槍。其他保安隨後來到,將 Oscar 放在解剖檯上便離去。Oscar 表示,他在朦朧之間聽到有人說:「我們需要多一個以湊夠人數。」接著便聽到很多爭吵聲及重擊聲。寂靜片刻後,就看到了旁邊的解剖檯上多了一個奄奄一息的人。

聽到證供後,警察組成小隊前往醫學院調查,但保安們一直拒絕開閘。但當愈來愈多警察增援後,他們只好配合,並帶領警察到解剖室。甫進去,就看到一個十分駭人的景象:有 10 具剛剛被殺的露宿男女屍體,以及來自至少 14 位不知名人士的器官,正準備就緒供應予醫學院;而在其中一張鋼床上,亦躺著一名受槍傷的露宿者。根據調查,這些受害者當中,有一名 16 歲女孩,以及一名在大學門口兜售咖啡的女士。

調查發現,受害者們並非死於自然或意外,而是被有系統地謀殺,他們身上都有被打的痕跡。除了這 20 多具屍體外,原來學校保安們一直為醫學院提供屍體以作學習用途,據說每提供一具屍體,他們就能瓜分 200 美元。透過他們的「供應」,院方能夠有穩定的學習資源;保安們亦自覺此舉有助減低城市內無家者的比率。

歷史上也曾經出現為醫學院提供解剖用屍體而殺人的事件。18、19 世紀初,醫學院剛開始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手術訓練及研究。在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雖然工業起飛,但並沒有對公共衛生及健康帶來改善。當時傳染病肆虐,亦因為缺乏抗生素而使死亡率急劇攀升。聽上去很悲情,但對當時的倫敦人來說,這卻代表著機會。在屍體供不應求時,部分解剖學家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有的甚至會向親人「下手」。發現人體循環系統的 17 世紀外科醫生及解剖學家哈維(William Harvey),便親自解剖了父親及妹妹的屍體。另外一個最為普遍的手段,就是將墓園內的屍骨挖出來研究,這行為被稱為「盜屍」(body snatching)。有些解剖學教師甚至鼓勵學生於半夜到墓園盜屍。在 18 世紀,某蘇格蘭學校更允許以屍體代付學費!

後來,來自蘇格蘭的投機商人 Burke 及 Hare 發現此「商機」後,便決定自己「自製」貨源。他們首先向一名正在發燒的酗酒漢下手,二人合力使酒徒窒息,並將他送到醫學院。醫學院職員 Knox 對屍體來源沒有任何疑問,僅接過屍體並交上報酬便完成交易。這種交易一共進行了 15 次。

Knox 的想法,相信與多年後自由大學醫學院的說詞同出一轍。他們最初當然不覺得要為此事付上任何責任,但在事件曝光的兩星期後,學院便因被核數師發現帳目不清,需要無限期關閉直至另行通知。這樣是否代表,人們可以因為醫學知識或牟取利益而不尊重生命?社會上看似最不起眼、最渺小的露宿者,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對人命的尊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文明要進步的首要條件,以人命換取所謂知識上的進步,是多麼的本末倒置、多麼的諷刺啊!

參考資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