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9 日,林鄭月娥表示不能「僵化處理」疫苗接種事宜,並指科興疫苗不一定要在醫學期刊刊登數據,才獲認可在香港緊急使用。有前線醫生批評政府的決定,認為醫學期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在疫情之中,我們常常會見到記者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也因而時不時聽到「醫學期刊」四個字,現時正好來回顧醫學期刊的變遷。
18 世紀,西方世界踏入啟蒙時代,人們挑戰神權,強調要以理性方式,思考人類處境。整場啟蒙活動為知識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包括醫學。在 1731 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推出人類史上第一本醫學期刊 Medical Essays and Observations,提供一個發佈研究和公開辯論的平台,期刊後來改名為 Edinburgh Medical Journal,並在 1733 年開始「同儕審查」(peer-review)制度,由行內專家擔當獨立審稿員,以確保發佈內容合乎專業水平。
這一套醫學期刊制度,後來輸出世界各地。在 1797 年,美國誕生了當地首份醫學期刊 Medical Repository,並在往後一個世紀,一躍成為全球醫學研究的中心。由 1797 年到 1883 年間,美國先後有超過 500 本醫學期刊,有些期刊到今天依然是行內權威指標,例如 1812 年成立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以及 1883 年創刊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可是,知識生產速度追不上期刊發展,很多期刊被歷史淘汰,到了 19 世紀後半段,學術期刊的分工亦愈見專業。
哈佛大學 Scott Podolsky 教授和霍普金斯大學 Jeremy Greene 教授的團隊,曾經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紀念該刊誕生 200 年,並藉此解釋醫學期刊的角色。他們引述已故美國醫學編輯協會前主席 Leartus Connor 在 1884 年的演說,希望醫學期刊未來成為大家的醫學院、臨床導師、教科書和專業社群,並能夠融合過去和現在,散播最新的資訊、思想,以及應用方法。很多期刊到今天依然視以上方向為目標。
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為例,在創刊早期,編輯們甚至無法集齊足夠的研究文章填滿季刊,要徵集書評、學術會議文集,以及法文和德文翻譯過來的報告,還有個案報告、讀者來信和社論。到後來,該期刊成為了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期刊,令編輯們要忙於回應文稿和出版研究。這些醫學期刊改變了整個學術發展軌跡,例如在 20 世紀早期鼓勵學者摒棄過往鬆散的研究設計,推廣嚴謹的個案研究方法,在 70 年代後,又提倡使用隨機的對照實驗。
醫學期刊除了革新研究方法,也扭轉行業風氣。1997 年,學者們就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討論在發展中國家做臨床醫學實驗的標準,2000 年後,編輯更嚴格審視研究人員的利益衝突問題,又著意提高研究數據的透明度,視臨床試驗註冊為出版文章的先決條件。多年來,學者不僅在醫學期刊辯論研究論理,也探討專業操守、長久以來對安樂死和病人私隱等問題的爭議,以及醫生如何推動醫療及社會改革等等,為民眾的健康福祉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