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隱性「流行病」:Burnout

A+A-
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Burnout,有人稱作「過勞」,亦有人稱作「倦怠」。但最貼切的形容,或許就是其字面意思 —— 把自己燃燒殆盡、行屍走肉般的狀態。在奴性深重的亞洲社會,此等「喪屍」見怪不怪,可是如今在歐美地區,「它們」亦無處不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現象好比流行病,蔓延全球發達國家。

調查發現,95% 人力資源領袖指 burnout 令職場留不住人,這通常歸咎於過重的工作量及管理不善。人力資源顧問公司 Future Workplace 研究主任 Dan Schawbel 批評:「企業總是獎勵較長工時的員工,又取代那些未有承擔加多工作量的員工,這根本是造成 burnout 的系統性問題。」

很多人以為,burnout 只是「疲累」的另一種說法,跟「飢餓」或「寒冷」沒兩樣。但一些真正受 burnout 所苦的人,親眼看到身體被壓垮的徵兆。以 Amelia Nagoski 為例,她修讀博士課程時,因嚴重腹痛而送院,醫生說「只是壓力」讓她放鬆。後來才知,那是源自 burnout 的壓力誘發炎症。

心理學家 Sheryl Ziegler 把 burnout 定義為「慢性壓力出錯」。根據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這個為量度員工 burnout 程度而設的調查,3 種主要病徵為情感衰竭、憤世嫉俗和感覺麻木。其他還有經常感冒或生病、失眠、以酗酒或網購等不健康方式減壓。但至今仍難準確斷定真正的 burnout。

感覺麻木是 burnout 的三大病徵之一,嚴重者更會出現炎症。 圖片來源:路透社

部分或因 burnout 並非醫學用詞,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未將此列為疾病。但法國、丹麥及瑞典等國已承認 burnout 綜合症,視為請病假的合法理由。Amelia 的孖生姊妹、健康教育導師 Emily 認為:「人人都能直覺識別出 burnout 的感覺。這跟藝術一樣,當你看到你便知曉。」

Nagoski 姊妹在她們合著的新書 Burnout: The Secret to Unlocking the Stress Cycle 中,強調 burnout 是由慢性壓力而非壓力源引致,必須把兩者分清。壓力源乃是外在,譬如待辦事項清單、財務問題或對未來的焦慮,慢性壓力卻是「當你面臨壓力源時,身體產生的神經及生理變化」。

要解決 burnout 問題,人們需要解決壓力本身,允許身體完成整個壓力反應循環。然而,大家往往傾向把重點放在壓力源上。Emily 點出:「他們假設自己若能取得控制,做好事情並持續減少待辦事項,壓力自會消失。」前律師 Paula Davis-Laack 就曾是其中一員。

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令 Davis-Laack 經常腎上腺素飆升,午飯也沒時間好好吃。當時她受頭痛、腹痛及感冒折磨,卻無醫生能夠斷症。她曾試過在辦公室突然感到窒息後,跑進鄰近的診所大喊「救我」,又曾兩度進入急症室。最後為免搞垮身心,她選擇放棄執業。

「好像那塊壓在我肩上的 5 萬磅重石頭,一下子被人拿走了。」其後 Davis-Laack 按自己的狀況在網上搜尋,看到有關 burnout 的資訊。「我心想天啊,這完全是我的遭遇!」她認為此症最早可追溯至青春期,「那時有很多教人出人頭地的資訊,曾經對我相當重要。我把它們都內化於心。」

醫護人員的 burnout 問題不只危及個人,更威脅整個公共健康。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工作責任感重的人,似乎相對容易 burnout,尤其是掌管他人性命的醫護人員。近日,一份來自哈佛大學及多個麻省醫學團體的報告更表明,醫生的 burnout 問題構成公眾健康危機,危害醫生本人甚至病患,指「burnout 與日漸增多的醫療失誤存在關係」。

Steven Manning 作為一名家庭醫生,一天看上 30 個症,晚上 9 時才下班,但當他仍為每次看症時間太短而過意不去時,醫院及保險公司卻依然施壓,要他接收更多的病人。「我開始想,『我已經 burnout 了,我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已不再享受我的工作。」

1 年後 Manning 轉做基礎醫療,病人付會員費求診,與保險帳單無關。他少了文書工作,有更多時間幫助病人。「我感受到久違的從醫樂趣。在這之前,我甚少有空去解決病人的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衰竭,更別說整理思緒。」現在他與病人討論抑鬱、焦慮及壓力,發現很多都有 burnout 問題。

假如懷疑自己將要 burnout,一些方法有助減輕症狀,包括運動、睡眠及正面的社交聯誼。有些人或會覺得,利用午飯時間到公園散步,或是擠出時間去學瑜伽,反令生活更忙更有壓力。不過 Ziegler 建議,與社交平台保持距離,每天限用 10 分鐘,或只在求助時上網,自然能騰出時間。

但想當然,預防勝於治療。Nagoski 姊妹認為要避免 burnout,在進行刻板工作時發白日夢、參與別出裁的發洩活動,以及擴闊個人視野,都是關鍵所在。她們甚至建議,為自己寫下訃聞,藉此反思甚麼才有意義。「聽起來很陰暗,但這樣可令你思考,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甚麼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