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試過不帶手機外出呢?
記得 10 年前我還在唸高中的時候,智能手機才剛開始流行。那時我對它根本不屑一顧,除了覺得它很笨重、操作複雜外,更大的原因是太窮買不起。畢竟那時覺得上網、通訊、玩遊戲等都能用一台手提電腦解決,自然不想花大錢再多買一台手機。
不過,某次上課時我偷偷借朋友的手機玩「憤怒鳥」,玩到一不小心上了癮後,我就入手一台智能手機了。
從那天起,智能手機便跟我形影不離。它的存在完全打臉了過去鐵齒不買的我,光是拍攝像素追得上相機,就已經讓我驚嘆不已,更別說可以隨時上網、看地圖甚至打遊戲了。所以我不管在上課、乘車或是睡覺前,都會拿出來按一下,看看新聞、打打遊戲或是檢查一下訊息,儘管那時根本沒多少人會找我。
然後也毫不意外的,我跟很多人都一樣,患上了智能手機成癮症。
是的,智能手機真的很方便。但它可怕的地方,也在於太方便。那時我誤解了一種學習方式,以為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塞滿就叫作「有效率」,所以一有空閒就會打開手機看看新聞、看看單字,甚至是看討論區或 Facebook 帖文都好,總之一定要吸收甚麼資訊才會安心。
結果,我的學習效率非但沒有變好,甚至讓集中力變差、判斷力變低和情緒變差。
當我察覺到這問題時,才發現手機帶給我的影響遠超預期。
記得自己年少氣盛的時候,常常在網絡與人爭論亞洲教育制度的失敗。我認為把課堂都塞滿、不斷的補課、學習太多無謂的知識,但學生又沒有足夠時間去休息,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根本就剝奪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讓他們變成呆板的讀書機器。結果自己擁有了智能手機後,卻同樣墮入了這個陷阱。
其實,我們現在接收的資訊量,是以往電腦仍未誕生時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當一直吸收各種資訊,卻沒有空間消化和思考時,大腦的判斷力就會愈來愈低,讓你更擺脫不了獲取資訊時的甜蜜回饋,形成一個死循環。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常常取笑的內容農場、標題黨會如此流行,就是因為它們的字夠大、資訊夠簡單、夠斷章取義,讓人們不用思考就自以為能學到東西,而對著真正有營養的長文,卻留一句「TLDR」(too long didn’t read)就滑走。
智能手機會吃掉你的時間,這點我相信很多人都贊同。但要怎麼擺脫上癮?我認為最先要調整的,是那種「認為自己沒在做事就是在浪費時間」的罪惡感。
我看過一本心理學的書籍,裡面提到現代人們幾乎每天都會打開通訊軟體或電郵多達 100 次,儘管那時沒有重要訊息要回,甚至「你知道那時其實並沒有人找你」。但打開訊息的過程,會讓你的大腦覺得「你有在做事情」,從而減低放鬆時的罪惡感,讓你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動作。矛盾的是,正是這個行為,讓你一直都無法放鬆,無法專注思考。
坦白說,我活到差不多 27 歲,才學懂甚麼叫放鬆。
因為家境不好,所以我一成年就邊唸大學邊出來打工賺錢。也許是貧窮基因作祟,那時的我幾乎把每天每小時都塞滿課業或工作,生怕一休息就會被社會拋棄,覺得休息就是偷懶。結果我根本就沒空間去思考學習到底是為了甚麼、賺錢到底為了甚麼、生活到底為了甚麼,就這樣每天營營役役的生活著,現在回頭看,對人生這段記憶也相當模糊。
那時我所缺乏的,是正視「放空」的重要性。
其實,大腦本來就會無時無刻思考運作,即使你不吸收資訊,它也會好好的替你梳理原有的想法,一直吸收資訊反而會讓它失去這能力。人的意志力其實比你想像中低,當一個想法冒起時,如果不小心看了網上其他人的評論、意見,而剛好那個言論獲得不少按讚數的話,你很容易就會被「帶風向」,立場左右搖擺不定,愈看就愈不知道你自己到底是誰。
而在放空的過程中,你沒有任何外界資訊來影響你的思考,讓你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吸收甚麼、想要做甚麼、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當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過程後,你就會建立起自己堅信的價值觀,不再輕易的被外界影響,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接觸的資訊」,減少讓無謂資訊影響你的機會,集中力、專注力也自然大大提升。而藉由這方式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模式後,情緒也自然會變好。
當然,一下子完全不用手機是不可能的。所以最近這一年,我從睡覺前不用手機開始做起。說來神奇,在那些晚上,我都總能睡得比較飽,反之亦然。看見有成效後,便開始嘗試吃飯、逛街時也不用手機,排隊時寧願發呆也不盯著螢幕。以我親身的經驗,這段日子我不光靈感變多了,學習新東西的效率也比以往高,更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而且因為開始習慣沒有手機的日子,不會再像以前般,常常沒到幾分鐘就想把它拿出來按一按,專注力也因此提高了。
當然,我不會說智能手機是壞東西,畢竟它真的帶給我們很多便利,像是騎車能隨時看地圖、能隨時查看工作或學習上的資料,甚至跟不熟的朋友吃飯尷尬時也能滑滑手機等等。平常偶爾拿出來滑個十來分鐘,還是有放鬆作用的。
不過,凡事還是該適可而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