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之所以能用終局思維帶領 Tesla,除了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善用資本市場的力量。
Elon Musk
|共14篇|
Tesla 翻身之道一:開放專利、摧毀自己的護城河
一年前,Tesla 是一家慘到連廁紙都要控制使用量以節省開支的公司;如今,它被看好市值將會超過 2 萬億美元。為甚麼一家曾經跌入地獄深淵的公司,會在短短一年間獲得市場截然不同的評價?答案是其超級開放性。
從地球科技到決戰太空,超級富豪們的新戰場:衛星網絡
被稱為現實版鐵甲奇俠、全球電動車龍頭 Tesla(特斯拉)創辦人 Elon Musk,以及全球首富、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也有電影般的瑜亮情結。只不過他們的戰場在太空,目的是讓全球尚未能連網的 40 億人口有網絡可用。
Elon Musk 不眠不休的工作態度,科學家絕不認同
Elon Musk 早前含淚受訪,自爆過去 1 年「極其痛苦」,每周工作 120 小時,睡在 Tesla 廠房,無暇陪伴家人,要靠安眠藥入夢。世人至此驚覺,這位「鐵甲奇俠」也會累。但當睡眠專家 Arianna Huffington 發出公開信,呼籲他別再這樣過活,卻被斷言拒絕:「你認為這是選擇。它並不是。」Huffington 批評,美國的工作文化哄騙人們相信,燃燒殆盡是成功的代價,「但正如所有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事實正好相反」。
超人也有失意時:Tesla 最大規模裁員
曾被無數媒體譽為現實世界的「鐵甲奇俠」,一手掀起電動車、太陽能城市和民用火箭等科技潮流的 Elon Musk,剛剛作出一個相信是他人生最慘痛的決定。日前,Elon Musk 以電郵向其創立的電動車生產商 Tesla 宣佈,公司將會大幅裁減 9% 員工,即超過三千個職位,以便重整架構,盡早達到生產目標和實現盈利。
SpaceX 的獵鷹火箭有甚麼了不起?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日前試射了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試射前預計成功率只有 50-50,最終火箭不只順利升空,兩個充當推進器的核心更以穩定姿態回到基地。自 2011 年 SpaceX 行政總裁 Elon Musk 首次宣佈此開發計劃以來,一直讓人翹首以待。到底,這支火箭有甚麼了不起?
讀心術,一定不會成功?
Neuralink 希望把微電極植入人腦,技術首先用於治療腦部疾病(如中風、癌症或先天性疾病);他們更稱,其後將用於幫助人類避免受到智能機器控制。他們亦透露計劃的時間表,前者預期需時 4 年,後者需時 8 至 10 年。Elon Musk 與 Neuralink 看來信心滿滿,但 MIT 科技評論生物醫學高級編輯 Antonio Regalado 撰文稱,這時間表不會實現,而且 Tim Urban 雖然篇幅龐大,卻沒有真正揭示 Musk 如何實現目標。
民間太空競賽迎來黃金時代?
國際太空競賽六十載,近年 SpaceX、Blue Origin、Boeing 等民企開始進駐,宇宙之大終於容得下商業。星際殖民計劃看似遙遙無期,但亦有評論認為,公私合營或能造就太空探索的黃金時代。
Tesla 真競敵:把車「列印」才實際
用 3D 列印技術製造汽車,過去仍停留在實驗性質,是以塑膠為材質列印出汽車車款。但這次由 Divergent 3D(簡稱 D3D)所推出的超級跑車 Blade,是第一款採用鋁合金、鈦合金及碳纖維材質為原料,透過 3D 打印技術製造出汽車底盤與車體,擁有 700 匹馬力,由 0 到 100 公里加速只要 2.2 秒,比法拉利跑車還要快,真正用此種打印技術把汽車生產量產化。
一千年內殖民太空,可能嗎?
霍金指出人類在下世紀面臨最大、最即時的挑戰,將會是核戰威脅、氣候轉變、人工智能超越人類,即使可以在種種危機中倖存,也不代表從此安居樂業。皆因人類以不可持續的速度耗損地球的資源,加速了末日的到來。在地球多留一點時間,就有莫大的危機遭遇另一場大規模浩劫。雖說較近的年期內災難降臨的機會相當低,但可能性會隨時間增加,在未來 1,000 年或 1 萬年,將成為必然發生的事。要避免人頪滅絕,倒是有辦法的,那就是拋棄地球,移居到其他行星去。
星際物種的代價
近日火星非常熱鬧:NASA 發佈最新圖片、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MARS」下月公映、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船「Schiaparelli」本月 19 日即將登陸火星,為 2020 年鑽探任務探路--人類為何要不惜人力物力成為「星際物種」,或起碼是「火星物種」?
Elon Musk 最強鐵路正駛進英國
如何分辨大白象工程及科技創新?在不適當的地方應用自己以為新的技術,就像花了大錢,買了名牌新衫,不論爬山去飲,也必定穿上。看看上海機場的磁浮列車,你懂的。真正的科技創新,是在適當的地方,夠膽嘗試新技術,這方面英國又再一次讓全球眼紅了,他們正在考慮引入 Elon Musk 的 Hyperloop 技術。
虛擬世界有可能,但……
「我們活在『真實界』的機會只有數十億分之一。」這不是科幻小說的開場白,而是 Elon Musk--SpaceX、Tesla、Paypal 創辦人的世界觀。紅色藥丸(虛擬世界)不久前還是科幻故事的橋段,近年人工智能與 VR 技術突飛猛進,愈來愈多人認同「虛擬世界論」:藍色藥丸(真實)或許存在,但不屬於我們的時空;我們只是電腦虛擬物、人類複製品。究竟這種想法有幾可行?
脫不脫歐非關鍵,製不製造是重點
脫歐經濟損失的預測大相迥異,由天文數字(GDP 9%)到微不足道各適其適,視乎你是留歐派或脫歐派。但對經濟學家張夏準而言,脫不脫歐,並非現時英國經濟的最大難題。他認為,英國重金融而輕製造,才是經濟滯緩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