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共84篇|

孤寂長夜:為何我們特別容易在凌晨三點醒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無緣無故在凌晨三點醒來,滿腦子都是奇怪的念頭,整個人充斥負能量,會責備自己,又或者怨恨周邊世界。可是當晨光出現,那些可怕的想法又會隨之消失。為甚麼人特別容易在三點醒來,又何解在那個時候特別消極?斯威本科技大學心理學教授 Greg Murray,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拆解背後成因。

睡眠質素欠佳,運動可抵銷其壞處

雖然深知睡眠質素欠佳會影響身體,但在現代社會中,要做到優質睡眠又談何容易。加上疫症及大環境氣氛,每天能一覺好眠更是遙不可及之事。長期累積的「睡眠債務」,如何才能償還?悉尼大學(USYD)身體活動、生活方式及人口健康學系研究人員發現,進行足夠的體力活動,包括跑步或上健身室,或可抵銷部分欠佳睡眠模式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炎炎夏日,人類為甚麼仍會蓋被子?

5 月 23 日,香港一度錄得攝氏 36.1 度高溫,是有紀錄以來第三高溫。炎炎夏日,人們都想盡辦法消暑降溫,酷熱天氣令很多人難以入眠。一般人會認為蓋被子是為了保暖,可是在大熱天時,不少人睡覺時依然會習慣蓋被子。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嘗試解釋這個有趣的現象。

做夢很難?安眠故事的龐大商機和創作難度

這篇由奧斯卡影帝 Matthew McConaughey 輕柔唸出的 Wonder,講述一名住在湖邊的 7 歲女孩,在晚上聽到聲音後走出屋外,發現祖父正在仰望星空。隨後沒任何驚人的反轉,只有對於宇宙奇觀和大自然節奏的沉思,像是「一群紅鶴在潟湖閒逛」、「萬花筒般的蝴蝶在田野飛舞」等敍述,並僅以女孩回到床上入睡作結。但這個平淡無奇的安眠故事,串流收聽次數已突破 1,100 萬。

南韓青年「睡眠會」:請你助我好好睡

南韓青年求職困難,不少人年過 25 仍在拚命備試,只望擠進大企業或打政府工。但終日埋頭苦讀,難免又想娛樂一番聊作調劑,結果三更半夜還在打機追劇看漫畫,隔天一早又爬起來奮鬥。眼看休息時間一減再減,年輕男女憂慮「有工無命做」,卻又深信難以自控,因而陸續發起「睡眠會」,互相監督休息時間,請對方讓自己好好睡。

賴床不起?用喜愛的歌曲作鈴聲吧

不少人早上都會有以下經歷:鬧鐘每 5 分鐘響一次,響完又響,明知時間緊迫,卻一直醒不過來,醫學界稱之為「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情況嚴重時更可持續達 4 小時。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只要選擇正確的響鬧聲音,就能減少睡眠惰性,助人起床。

做夢也能清醒?

做夢時仍能回應外界問題?近日有研究人員指出,人即使在做夢,仍可以與夢外的人交流,特別是發「清醒夢」(Lucid dream)—— 即做夢同時仍能保持意識清醒的時候。在實驗中,科學家向已進入夢鄉的人詢問簡單問題,發現有些受試者確實會以轉動眼睛及抽動面部作回答。

【*CUPodcast】睡眠與做夢是創意煉金術?

睡眠時,大腦會在非快速動眼期,為我們處理清醒時習得的事實記憶,但要將這些記憶粹煉應用,則是快速動眼期的工作。此外,伴隨快速動眼期而來的做夢階段,成為不少學者和藝術家突破既定思維的關鍵: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在夢境中發現符合規律與邏輯的元素週期;英倫樂隊 The Beatles 創作的經典名曲,同樣拜夢與睡眠所賜。

【*CUPodcast】沉睡時,大腦為記憶忙甚麼?

人類一生平均花 26 年來睡覺,佔生命約 3 分 1 時間,乍聽之下似乎十分耗時,有不少人就將睡眠視為次要,情願將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然而,在我們沉睡之際,大腦其實正搬運白天習得的記憶與知識,將它們變成長期記憶。要保養好大腦,鞏固學習能力,足夠睡眠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疫症之夜:或無眠,或噩夢

疫症的陰影不只籠罩全球,甚至入侵你我的夢。即使沒受感染也好,人們均因恐懼和憂慮,或是無眠到天亮,又或是噩夢發不停。尤其是在確診個案和死亡數字不斷攀升的美國,從精神科中心以至社交平台,都有各類人士異口同聲訴說,他們難以睡上一覺,心頭飽受煎熬。

關於睡眠的 6 大迷思,你中了幾項?

對於失眠或者睡得不好,我們都有一些如何提升睡眠品質的迷思。研究發現,這些廣為人知的迷思,實則正在損害我們的身體與情緒健康。來自紐約大學的團隊,從網上收集了最廣為人知的睡眠迷思,進行調查並以科學研究佐證,藉以消除這些迷思帶來的誤解。

寶寶的哭泣、生病、噩夢,讓新手父母 6 年難安枕

成為新手父母,除了得到喜悅,同時也必須面對喜悅背後的負擔,因為照顧孩子,就意味著要犧牲了原有生活,例如暫時會夜不成眠。當你以為問題只會持續 1、2 年,最近「衛報」引述的新研究就發現,家中首個孩子出生後,新手父母睡眠欠佳的情況更可能會持續長達 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