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人類為甚麼仍會蓋被子?

A+A-

5 月 23 日,香港一度錄得攝氏 36.1 度高溫,是有紀錄以來第三高溫。炎炎夏日,人們都想盡辦法消暑降溫,酷熱天氣令很多人難以入眠。一般人會認為蓋被子是為了保暖,可是在大熱天時,不少人睡覺時依然會習慣蓋被子。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嘗試解釋這個有趣的現象。

在古代,紡織技術未成熟時,要織造大型的毛毯做被子,會牽涉大量人力物力,由古埃及的亞麻布毯子,到古羅馬的羊毛被以至中世紀的綿被,都是貴族和富人獨有的享受。近現代工業發展開始成熟,紡織成本降低了,中產階級也開始買得起被褥,但依然所費不菲。維珍尼亞理工大學歷史學教授 Roger Ekirch 表示,當時床和寢具約佔整間屋價值的 3 分之 1,遺囑通常會處理被褥的所屬權,可見其貴重程度。

到今時今日,被子已是十分普遍的家居用品,2002 年埃默里大學人類學家 Carol WorthmanMelissa Melby 進行了一項跨國研究,在赤道帶的各國人民,只有遊牧民族不會睡覺時蓋被子,即使在中非和巴布亞新畿內亞等熱帶地區,人們都習慣蓋上一些東西,可能是當地植物做的物料。

睡眠專家 Alice Hoagland 表示,可以從生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解釋人類為甚麼要蓋被子。在人們常規睡眠時間 60 至 90 分鐘前,身體會開始自動降溫,體溫下降會令褪黑素增加,從而使人感到眼睏。2008 年,權威醫學期刊 Brain 刊登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對象穿上特製緊身衣,令體溫減少華氏 1 至 2 度,最終證實體溫下降後,人們睡眠質素改善了。可是人們入眠後,體溫浮動機制其實十分複雜。

假設一個人能夠睡足 8 小時,在首 4 個小時人們的體溫會微降,大約由華氏 98 度(約攝氏 36.67 度),稍降到 96 度(約攝氏 35.56 度)。然而到緊接的 4 小時,人們會進入「快速動眼期」,我們記得的夢境通常在這個時段發生,眼球快速移動,肌肉放鬆,呼吸和體溫大幅變動。一般而言,哺乳類動物能夠透過流汗和發抖調節體溫,Hoagland 形容人們在「快速動眼期」時,會像爬行動物一樣,失去體溫調節能力,而需要外力幫助。

即使在大熱天時,入夜氣溫始終會下降,到黎明時候會跌到最低點,而通常在這個時候,我們又會處於「快速動眼期」。在 10 點時,人們或許不用被子,但到 4 點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當我們感到寒冷,身體已不能透過發抖降溫,於是容易著涼生病。Hoagland 認為人們是基於過去的經驗,知道體溫變化的影響,然後就習慣了全年都蓋被子。習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從嬰兒時期就習慣蓋被子,蓋被子成為一個訊號,提醒身體是時候入睡。

除了體溫和身體習慣,另一個因素是血清素。在「快速動眼期」時,身體的血清素(serotonin)水平會急遽下降,這種物質會左右我們的情緒,令我們感到快樂和平靜。有多個研究指出,被子會觸動腦袋生產血清素的部分,從而發揮鎮靜作用。當然,亦有一些更簡單直接的解釋方法,被褥軟綿綿的質感,會令人覺得舒服,當然這種舒服的感覺從何而來,Hoagland 認為學界或者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