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早發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開始失去記憶,忘記自己已結婚,但兜兜轉轉又再向妻子求婚,像浪漫電影般的情節,現實中就發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56 歲的 Peter Marshall 在 3 年前確診患病,他 54 歲的妻子 Lisa 坦言:「這令人心碎。雖然我們創造出更多新的回憶,但這很痛苦,因我總是想說:『還記得那一次嗎?』我想與他一起懷緬往事,但 Peter 現在甚麼都不記得了,更別提 20 年前發生的事情。」
婚禮
|共20篇|
話說,巴拉圭前總統去她女兒的婚禮
在武肺疫症蔓延、死亡人數激增的巴拉圭,竟有人能夠公然無視限聚令?早前,有數十名政商名流在出席婚禮時,不單未有保持社交距離,又違反佩戴口罩的規則,事後更沒有遭受任何處分,令坐困家中的巴拉圭人對局方「選擇性執法」倍感憤慨。
疫情無婚禮?網上婚禮如何?
要遏止武漢肺炎傳播,少去人多地方,減少社交聚會是重要的措施,日前正正有一場雞尾酒會婚禮成為病毒的聚集地。籌備已久的婚禮將要舉行,延期與否,相信令許多準新人頭痛不已。但如果將此人生盛事改於網上舉行,又會否是另一種難忘?
墨西哥式婚禮:親友結婚了,我臨時「甩底」
香港愈來愈少新人大排筵席,墨西哥人的婚禮規模卻仍然很大,賓客通常以 500 名起跳。但弔詭的是,很多答應到賀的,最終不會現身。從事到會服務的 Cecilia Lara 指出,有時僅得 5 分 2 人出席,「甩底」者遲至儀式前數天甚至數小時,才會向主人家「告假」,結果來不及改動酒水菜餚的數量。
邱翔鐘:不是人人都想攀龍附鳳
表明當代人際關係,前度情人博納斯和戴維同受邀請,大大方方出席哈利和梅根的婚禮。不過,要他們接受皇室的生活方式,像皇室人物那樣受到種種羈絆,對不起,她們敬謝不敏。
不用教堂,沒有宗教的婚禮正在盛行
所謂「婚姻是莊嚴而神聖」的,不管有沒有信仰,人們都愛在教堂舉行婚禮,但在與天主教淵源甚深的蘇格蘭卻相反,不涉及宗教的世俗婚姻現時更受歡迎,更喚起了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改革呼聲。
石 Sir:英國皇室
儘管英國皇室早已沒有實權,但英女皇能適時以尊貴英國的君主身份,發揮對國際事務或英國發展的影響力,例如一次婚禮的安排,就向全球幾千萬觀眾送出尊重不同種族的訊息,優雅體面,又盡顯其貼近民情。
唐明:王子鬧婚記
但婚事終於淪為一場笑話,不僅牽涉到新娘新郎個人的人品,而是暴露出整個英國文化傳統的崩壞。有英國人說,王子愛娶哪個姑娘是他的事,但面子是所有英國人的事,「你不要尊嚴,我們還要呢」。身為王子,已經享有過多殊榮,還想跟普通人一樣任性,自把自為,不顧體統,世上有這麼便宜的事嗎?
穀倉搞婚禮是甚麼玩法?
結婚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大事,挑選婚禮場地絕不會馬虎,沙灘、公園、酒吧等都是一些新興選擇,而遠在美國,近年則愈來愈多新人走到鄉郊的穀倉舉行婚禮及婚宴,究竟這是甚麼玩法?
婚紗為何要白色?要問維多利亞女王
哈利王子婚禮將於本月 19 日舉行,與一眾凡夫俗子的婚禮不同,英國王室的婚禮經常成為全球焦點。最大原因自然是人們可從典禮,一睹那份貴族氣派,所以新娘子的婚紗,亦是媒體的報道重點。披上一襲華麗的白色婚紗、行西式婚禮,或是不少準新娘的夢想。然而,何以婚紗設計多以白色為主,設計師及新娘甚少選擇其他顏色?儘管有解讀為白色代表純潔,但若回溯起源,原因卻不盡然。
越南未婚媽媽,租「丈夫」假結婚
今時今日,越南仍然流行早婚,全國 15 歲以上的男女當中,接近七成都是已婚人士。結婚的人多,婚宴場合固然也多,沒想到連帶出租「替身」新郎/新娘的服務,竟也蓬勃起來。但與日本 OL 租「朋友」合照不同,這些越南青年花錢請人「扮」結婚,不是為求一己虛榮,而是不堪社會壓力。
印度反嫁妝運動
根據印度的婚嫁傳統,女方需付嫁妝予姻親,但嫁妝金額之大,叫很多家庭都吃不消。結果,為了一場婚姻,有的負上巨債,更有女性賠上性命。直至去年,當地有組織發起反嫁妝運動,聯同宗教領袖,展開遊說及教育工作,希望阻止再有悲劇發生,令紅事變成白事。
結婚鑽戒不再永恆
69 年前鑽石商鼻祖 De Beers 憑一句廣告詞「A Diamond is Forever」奠定了男人至少用 2 個月薪金買訂婚戒的定律,讓此後所有計劃結婚的人覺得不得不買鑽石訂婚戒。不過根據近年市場調查,愈來愈多新人放棄象徵恆久愛情的鑽戒,轉投鑽戒之外的其他選擇,昔日輝煌的鑽石漸漸失色。
紅眼:行禮如儀,大婚小事
好友下周結婚,終於衝線做老襯,惟自知酒量不濟,恐防被我當晚放倒,重演夜鬧鴻圖道的糗事,於是早在半年前就聰明地摸著杯底把我徵召做伴郎兄弟。倒數階段,開會商討終生大事,應該已比姊妹們慢了十拍:「打領帶(Necktie)還是領結(Bowtie)好?」
【圖輯】世界各地的嫁衣裳
新娘著裝未必要及地,也不一定是白色。看環球各地的嫁衣裳:
日本 OL 新常態:租「朋友」合照
年過廿五的 OL 花錢「租朋友」,請來年紀相仿的女孩,充當閨密慶生;二十出頭的女白領,花錢招來 3 名陌生女子,裝作 girl’s talk 聚會…… 你覺得很浮誇?在日本,這樣的都會女性愈來愈多。她們每次出錢又出力,只為拍照放到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有些人為求盡善盡美,甚至保持同一姿勢拍照 10 次。如此不辭勞苦,為的又是甚麼?
雷米諾雅:天子與庶民的婚禮大觀
為搭建古裝中式婚宴電影場景,我特意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取經。主題名為「宮囍--清帝大婚慶典」的展覽,共分為三個專題展館。一、二號展覽館展出清代皇家大婚慶典的珍貴文物、服飾;而五號展覽館則展出民間的婚宴習俗;嫁娶禮儀及婚俗文物為主。
浪漫幻滅:婚禮傳統的起源
結婚代表走進人生的另一階段,下場如何自是未知之數,但多數人對婚禮還是充滿遐想。新人總是堅持一生人一次的婚禮必須跟足傳統,才夠浪漫美滿。但是究竟這些婚禮傳統從何以來?以下解構 5 個婚禮不浪漫的傳統起源。
這裡結婚,相片放上 FB 才不失禮
現在結婚,不論出身家境,樣貌歌喉,一定要傾才、傾材及傾財盡出,結婚是人生大事,因為之後,稅兩人一齊報,樓兩人一齊供,無一不是終生承諾。如此,必要將浪漫進行到底。但講浪漫?就要講文化底蘊及一點創意,圖片中是日本廣島的緞帶教堂(Ribbon Chapel),如何?
烏托邦:結婚不用買樓付禮金
同美國妹結婚,原來仲平過娶港女。根據統計,去年香港新人的結婚平均開支就要 31 萬元,還未計買樓的首期,但在美國,結婚的平均開銷只需 32,641 美元,即是港幣 25 萬左右。你以為只是慳了 6 萬元?No、No、No,其實可能連買車買樓都可以慳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