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

|共25篇|

追求環保、低成本,印度「綠色婚禮」潮流

印度婚禮繁文縟節很多,南北習俗大不同,北部通常持續 3 天,花費甚大,且會製造大量垃圾。想要完全「零廢」結婚,怕是不可能任務,但愈來愈多印度人意識到儀式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開始思考如何在過程中減少浪費,塑造新興的「綠色婚禮」。

書店們:一人婚禮

2023 年農曆新年過後,周冠威最新電影「一人婚禮」終於上映。這部電影以 21 世紀開始流行的「一人婚禮」(sologamy)為題材,探討網絡文化、自戀等問題,輕鬆胡鬧的情節背後潛藏宏大的野心,雖然因為個別配角所代表的支線題材,如教會、同性戀及整容與自戀的關係,得不到更多發揮而成為缺憾。然而,導演藉電影反思香港網絡化社會的影響,又值得我們深思。

【Soul Monday】一襲婚紗,世代相傳 72 年

1950 年的美國芝加哥,新娘子 Adele Larson 以 100 美元買來一套婚紗,在當地教堂完成人生大事。這襲禮服卻未從此報廢,反而在往後的 72 年,相繼借給兩位妹妹、女兒和 3 名外甥女,讓她們穿著與愛侶同步紅毯。到了本月初,孫女 Serena Stoneberg 成為家族內第 8 名女性穿起此件世代相傳的白紗,在外祖母當年許誓之地,跟男友共諧連理。

【Soul Monday】認知障礙丈夫再次向妻子求婚

中年早發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開始失去記憶,忘記自己已結婚,但兜兜轉轉又再向妻子求婚,像浪漫電影般的情節,現實中就發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56 歲的 Peter Marshall 在 3 年前確診患病,他 54 歲的妻子 Lisa 坦言:「這令人心碎。雖然我們創造出更多新的回憶,但這很痛苦,因我總是想說:『還記得那一次嗎?』我想與他一起懷緬往事,但 Peter 現在甚麼都不記得了,更別提 20 年前發生的事情。」

墨西哥式婚禮:親友結婚了,我臨時「甩底」

香港愈來愈少新人大排筵席,墨西哥人的婚禮規模卻仍然很大,賓客通常以 500 名起跳。但弔詭的是,很多答應到賀的,最終不會現身。從事到會服務的 Cecilia Lara 指出,有時僅得 5 分 2 人出席,「甩底」者遲至儀式前數天甚至數小時,才會向主人家「告假」,結果來不及改動酒水菜餚的數量。

唐明:王子鬧婚記

但婚事終於淪為一場笑話,不僅牽涉到新娘新郎個人的人品,而是暴露出整個英國文化傳統的崩壞。有英國人說,王子愛娶哪個姑娘是他的事,但面子是所有英國人的事,「你不要尊嚴,我們還要呢」。身為王子,已經享有過多殊榮,還想跟普通人一樣任性,自把自為,不顧體統,世上有這麼便宜的事嗎?

婚紗為何要白色?要問維多利亞女皇

哈里王子婚禮將於本月 19 日舉行,與一眾凡夫俗子的婚禮不同,英國王室的婚禮經常成為全球焦點。最大原因自然是人們可從典禮,一睹那份貴族氣派,所以新娘子的婚紗,亦是媒體的報道重點。披上一襲華麗的白色婚紗、行西式婚禮,或是不少準新娘的夢想。然而,何以婚紗設計多以白色為主,設計師及新娘甚少選擇其他顏色?儘管有解讀為白色代表純潔,但若回溯起源,原因卻不盡然。

越南未婚媽媽,租「丈夫」假結婚

今時今日,越南仍然流行早婚,全國 15 歲以上的男女當中,接近七成都是已婚人士。結婚的人多,婚宴場合固然也多,沒想到連帶出租「替身」新郎/新娘的服務,竟也蓬勃起來。但與日本 OL 租「朋友」合照不同,這些越南青年花錢請人「扮」結婚,不是為求一己虛榮,而是不堪社會壓力。

印度反嫁妝運動

根據印度的婚嫁傳統,女方需付嫁妝予姻親,但嫁妝金額之大,叫很多家庭都吃不消。結果,為了一場婚姻,有的負上巨債,更有女性賠上性命。直至去年,當地有組織發起反嫁妝運動,聯同宗教領袖,展開遊說及教育工作,希望阻止再有悲劇發生,令紅事變成白事。

結婚鑽戒不再永恆

69 年前鑽石商鼻祖 De Beers 憑一句廣告詞「A Diamond is Forever」奠定了男人至少用 2 個月薪金買訂婚戒的定律,讓此後所有計劃結婚的人覺得不得不買鑽石訂婚戒。不過根據近年市場調查,愈來愈多新人放棄象徵恆久愛情的鑽戒,轉投鑽戒之外的其他選擇,昔日輝煌的鑽石漸漸失色。

紅眼:行禮如儀,大婚小事

好友下周結婚,終於衝線做老襯,惟自知酒量不濟,恐防被我當晚放倒,重演夜鬧鴻圖道的糗事,於是早在半年前就聰明地摸著杯底把我徵召做伴郎兄弟。倒數階段,開會商討終生大事,應該已比姊妹們慢了十拍:「打領帶(Necktie)還是領結(Bowtie)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