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會的封建保守,在男女嫁娶最能體現。當地傳統認為,媳婦之於夫家,沒有生產能力,徒添經濟負擔,所以女子出嫁之時,需向夫家送上嫁妝。縱然當局已在 1961 年禁止收受嫁妝,但這傳統依然普遍。在全國多個地區,新郎會索取 10 萬(12,000 港元)至 15 萬盧布(18,000 港元)的嫁妝。然而,這筆錢絕非人人負擔得來。
Safik Ansari 的女兒正值適婚年齡,但他靠拉人力車維生,日賺少於 190 盧布(23 港元),即使想讓愛女出嫁,卻怕付不起男方要求的嫁妝數目。為了籌錢,他打算逐一登門,向較富裕的村民借錢,沒想到村長竟跟他說,組織 Dahez Roko Abhiyan(DRA)會代為安排,讓他嫁女免付嫁妝。「Dahez Roko Abhiyan」是印度文,有「反嫁妝運動」之意。
負責人 Haji Mumtaz Ali 表示:「低收入家庭多為置辦嫁妝,四出乞求借款,另有父母要變賣農地套現,甚至去借高利貸,長期身負巨債。」一些女性因付不起嫁妝,飽受騷擾而自殺身亡,或被丈夫、老爺或家婆殺害。印度國家犯罪紀錄局統計顯示,每年多達 8,000 人因嫁妝問題而死。Ali 認為:「這些家庭的困境讓我們決定要終結這個嫁妝傳統。」
去年,Ali 與賈坎德邦的穆斯林社區領袖討論嫁妝問題,包括伊瑪目(imam)及證婚法官卡齊(qazi)在內的出席者,呼籲推行區域性反嫁妝運動,DRA 由此誕生。Ali 憶述:「我們到訪不同穆斯林地區,舉行研討會及會議,解釋收受嫁妝何以違反伊斯蘭教義。Latehar、Palamu 及 Garhwa 三區所有穆斯林村落的伊瑪目、卡齊及社區領袖均有參與。」
DRA 成功招募數千名義工,匯報區內嫁妝問題。組織接獲消息,就派員接觸嫁娶雙方,勸他們放棄給予或索取嫁妝,絕大部分個案皆取得成功,包括 Ansari 的姻親。「DRA 給我介紹鄰村一名青年,我提出嫁女之事,他的家人接受了,亦沒要求嫁妝。」Ansari 欣喜表示:「女兒下周就要嫁他了。他的收入不錯。我毋須支付任何嫁妝,真是救了我一把。」
Latehar、Palamu 及 Garhwa 三區的卡齊承諾,不會為索取嫁妝的新郎主持婚禮。約 800 個家庭亦將嫁妝退給新娘家人,總值逾 6,000 萬盧布(約 720 萬港元),有家庭甚至將 19 年前所得的 7,000 盧布(約 800 港元)悉數交回。組織成員 Shamim Rizwi 表示:「運動開展前,本區交付嫁妝的普遍程度高達 95%,現時已降至 5%。我們深信終有一日能令區內的穆斯林婚姻完全免卻嫁妝。」
Ali 盼望,DRA 的力量能遍及所有宗教。「DRA 在穆斯林社區試行,取得重大成功。現時,我們樂於看到運動在印度教社會進一步推廣。我們明白,在印度教社會,女方父母亦因嫁妝而承受沉重壓力。假如這種傳統被廢,他們會較輕鬆。」在 Palamu 區內,有印度教領袖正推行類似的計劃。副區長 Ameet Kumar 表示:「我相信,未來將在更多印度教村落看到這種反嫁妝運動。我已要求本區的社福官員及其他領袖協助推廣 DRA 運動。」
過去不少研究員批評,支付嫁妝這種習俗導致墮女胎盛行。傳媒人 Santosh Prasad 指出:「墮女胎罕見於穆斯林社群,但在印度教社會甚為猖獗。假如像 DRA 這類強而有力的運動能在國內普及,我相信墮殺胎兒的比例定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