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被攻佔,研究員的焦慮

A+A-
野狐在切爾諾貝爾禁區中走動。 圖片來源:Maxym Marusenk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不久,就率先攻佔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加拿大環境放射生物學研究主席 Carmel Mothersill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對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發生地受襲表示憂慮,恐會影響野生生物及日後研究。

約 36 年前,位於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市(Pripyat)附近的核電站發生爆炸,大火燃燒 10 天,噴出的放射性羽流(plume)橫跨歐洲。此後反應堆周圍的區域被劃為禁區,出入受到嚴格限制,烏國軍隊通常只允許科學考察,直到近年才適度讓旅客進入該地區。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當地樹木茂密生長,吸引猞猁、野牛、鹿等動物進駐;因過度狩獵及土地開發而瀕臨絕種的動物,例如狼及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亦開始在該區生息繁衍。

然而,軍隊帶同坦克等重型裝備經過污染仍然嚴重的生態系統,難免會帶來負面影響。目前已有報告指出當地的輻射讀數達到峰值,或因重型車輛行經時翻攪受污染土壤之故。雖然國際原子能總署在 2 月 25 日表示讀數很低,不會對公眾構成危險。但由於附近發生激烈的戰鬥,始終存在意外撞擊「石棺」的可能。石棺為混礙土防護結構,用作阻隔從反應堆核心洩漏的輻射,若然被意外破壞,對人類及生態系統健康帶來的風險將難以估計。

禁區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實地數據收集點,讓科學家能夠研究輻射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影響。Mothersill 的研究團隊則集中研究暴露於低輻射的長期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一代傳一代。在疫症大流行前,他們曾監察野生田鼠種群的輻射水平及相關的健康問題,像是貧血、癌症、白內障或免疫損害等。該地區的輻射水平並不穩定,可能會出現高濃度輻射,有些田鼠所受的輻射率比未受輻射的對照田鼠高出 40 倍。不過,他們目前仍未能將這些健康影響歸因於輻射。

事實上,科學界對於低量輻射對生態系統的健康影響存有爭議,有學者發現輻射會令物種出現異常,但也有學者指未有證據證明輻射對動物產生影響。而 Mothersill 的團隊尚在分析其於 2018 年在切爾諾貝爾收集的數據,初步發現個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他們認為低量輻射對動物的影響各有差異,而個體本身亦受捕食或疾病等因素影響。不過 Mothersill 重申,這並非代表輻射沒有影響,只是難以劃定其影響水平。

現時,許多國家都計劃於偏遠地區設立小型核能反應堆(SMR)以擴大核能生產,而他們需要了解若發生核事故,甚或核燃料處理、鈾礦開採及由此產生的輻射,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哪些風險。切爾諾貝爾為搜集實地資訊的最佳場地,Mothersill 擔心戰爭會使來自烏克蘭的合作者無法再提供當地知識、實驗室設施、運輸及支援。若然無法取得許可證,任何人都無法在禁區進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