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過身後,連張可供回憶的全家福也沒有。我們家也不是會去影樓拍照,那實在遺憾。」攝影師渡邊力斗年僅 29 歲,卻因早年喪親而常有此感觸,並希望為其他來不及與至愛留影的人,抹去這種悔恨。直至去年,他與相熟插畫家把照片結合繪圖,讓遺屬與缺席一方「補拍」合照,背後契機,是前輩的死訊。
回憶
|共26篇|
大腦可自動「忘記」傷痛?
人總有不想再想起的事,但大腦又能否控制這些記憶不要再度浮現?近日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個信號,或能抑制不堪回首的記憶。若更深入了解其機制,未來有望找到強迫症、焦慮及抑鬱的新療法。
商場裡的異鄉空間:倫敦的移民博物館
就算在英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移民的人也經常處於夾在中間的狀態,既不能完全遺忘他們的過去,又不能完全去了解和融入當地的文化,但從這次的博物館經歷,我知道海外香港人故事,原來在世界移民史中佔了重要的一頁,而我們每天在異地上演的片段,原來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的維度,和無數的人連結在一起。
曾詩敏:一步一腳印
斷捨離,這陣子朋友一聽到我要搬家,總是這樣說。我想,或者每次生命要我們收拾行囊,就是提醒著我們,是時候整理這一段過去了。好好跟這一段說聲感謝和再見,載著彼此給予過的養分,請下一段多多指教。終於搬進新地區和新居了,志業和夢想的路繼續,未來可期。
吳蚊蚊:我的動物朋友
在娘親還不讓我們養貓狗的年代,每天下課後,看到這些圓滾滾的口袋怪獸們,逐個點名叫喚,心情都會很好。
吳蚊蚊:弄巷裡的咖啡館
轉角的咖啡館不只紀錄了他們自己與許許多多人的生活與成長。當中還包括一個不起眼的旅人;在遠方有個落腳之處。就如店的名字,西班牙文的「家」。
方俊傑:「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 40 年後的舊生會聚會
把「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當成一齣新片觀看,當然看到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情節太簡單,奸角太無鋪排,笑料太無聊,甚至可以話點解咁似「怪奇物語」。如果,你當成一次舊生會聚會,像重遇失去聯絡 40 年的小學同學,感受就是另一回事了。
大腦如何記住時序?
起床梳洗、早餐吃三文治、出門卻塞車…… 不少人會在夜深人靜時躺著回想是日經歷,回憶時,我們常按照發生的次序重構事件,但大腦如何做到順序回顧、連貫串起記憶,卻是科學謎團。法國神經生物學家 Leila Reddy 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就從腦部爬梳出負責記錄及回憶時間的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
以寫生凝住城市景貌 —— 畫家趙綺婷的「回憶圖書館」及「記憶若有限期」
有人選擇以攝影留住最美一刻,記錄風景、人和事;藝術家趙綺婷(Elaine)則選擇以水彩寫生的方式,描繪城市當下的面貌,凝住那瞬間的溫度。「回憶圖書館」及「記憶若有限期」展覽於 JPS 畫廊舉行,前者是她過往⼀年的社區紀錄和寫⽣⽔彩作品,後者則為其寫生作品的延伸,以壓克⼒為媒介的平⾯作品及⾸個雕塑創作。
藝術家們的密碼 ——「不可告人的話」
藝術家敏銳地觀看世界,並將其理解的事物與情感的堆疊融入作品之中。這次於藝穗會陳麗玲畫廊舉行的展覽,名為「不可告人的話」,當中展示了 13 位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蛙王、廖智恆、李紹忠、曾鎧婷、劉學成等。經過社會運動與病毒洗禮後,他們的創作會是如何?
「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與兵頭花園
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Moyashi:東京黑幫對香港黑幫 —— 買啲好食嘅啦,就嚟新年喇
電影成為了一個半真半假的時間囊,故事是假的,風景是真的。但今天看起來,故事其實很寫實,反而影像中的香港像假的一樣。
Percy Leung:緬懷昔日的又一城
今天的又一城已不見本文所提及的所有店舖,四周也是被「裝修」的痕跡,以及與環境格格不入的白色鐵欄。但每次經過九龍塘港鐵站,我總會緬懷當年與同學們「返學等放學」、在又一城無所事事、嘻嘻哈哈的美好日子。
懷舊:我們為何懷緬不曾經歷的舊?
面對崩壞的社會政治現實,愈來愈多人懷緬黃金時代的舊香港,當中更不乏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他們,究竟何以懷舊?美國神經科學學者 Felipe De Brigard 文章分析,類似的不解背後,往往牽涉對懷舊心理的錯誤認知。其實懷舊不必靠個人真實經歷,也未必令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轉化為龐大政治能量,足以改寫現實。
方俊傑:擁抱美好時光 —— 與時並進的懷舊之旅
懷舊是不能取代的大生意,有人選擇憑空想像出來的遇見海明威或希特拉之類的歷史人物,故事主角選擇演回自己:在 70 年代初遇太太的自己。
救世軍:肯定長者的生命故事與價值
這次,救世軍「香港安老院舍完善人生關顧計劃」舉辦「思前.想後」懷舊回憶展,與長者回味往日時光,藉此讓他們思考往後的人生。展覽將於 9 月至 12 月期間於計劃屬下的 15 間院舍巡迴展出,與長者回顧自己獨特的故事。
【Soul Monday】拒買玩具,專注親子相處時光
上網購物太容易,令人一不小心就花掉「冤枉錢」,買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商品。近年有不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發起網上主題標籤活動,像 #NoBuyYear、#NoSpendChallenge 等,承諾停止購物,及堅持使用已有的東西。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一位正兌現承諾的母親,她發現此舉的意外收獲,是為家中孩子創造出更難忘的回憶。
提防記憶騙徒:你的記憶不是你的?
不少父母愛跟子女訴說年輕時的「威水史」,當孩子的則總認為父母在說謊。近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專題報道指出,這種懷疑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假記憶」現象十分常見,我們會自行或被誘導,在腦海中形成虛假的記憶,相信一些沒有發生過在自己身上的事。
鄭立:遊戲人間三百年 —— 人類的痛苦源自失去,直至我們忘掉我們曾擁有過
痛苦是因為我們有記憶,我們知道我們曾擁有過,所以才會痛苦。我在想,如果我是主角,再一次遇到那位神仙,我會要求多一件事,那就是可以封鎖或者忘掉部分的記憶,不過,如果我真的有這樣的能力,我是否捨得忘掉那些曾經的幸福呢?
阿拉丁、紅白機回歸:「懷舊」有何吸引力?
英國市場調查公司 Mintel 零售分析師 Chana Baram 指出,隨著人們在「美好舊時光」中尋找安慰,復古商品的數量近年激增。「這種現象過去常在服裝及打扮方面出現,但現時更多與懷舊產品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