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舊雲
英國留學生
來到英國生活差不多八個月,有時候會感覺自己處於一種無以名狀的狀態,難以用言語表達。我在這裡的生活很好,但總覺得屬於我的地方,在世界上的另一處,一個不在地圖上的地方。想不到這種模糊的心理,卻因為一個獨立博物館的展覽而得到了一點慰藉。
經朋友推薦,我在復活節週末,參觀了一間鮮為人知的「移民博物館」(Migration Museum)。我跟著 Google 地圖從倫敦市中心出發,搭了差不多 30 分鐘的火車,到東南部 zone 3 的 Lewisham 社區,走了 10 分鐘後,發現這個博物館居然是處於一間猶如馬鞍山廣場的中型商場裡。整個博物館面積不大,一開始我還懷疑到底為甚麼我的朋友會這麼極力推介我來。但逛了 5 分鐘後,就發現自己已經完全陶醉於展覽裡面了。
這個「移民博物館」專門探索在英國不同時代的移民到底如何塑造了我們 —— 作為個人、作為社區、作為一個國家。英國有很多移民社群,尤其是在倫敦裡面,當中包括巴基斯坦移民、牙買加移民、愛爾蘭移民、香港移民等等,他們都有不同的故事。這個博物館除了讓不同的移民群體去回憶和紀錄他們曾經離鄉別井的生活細節外,也讓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能有個地方去了解自己的根源故事。
博物館每隔幾個月就會更新展覽,而最近他們舉辦了一個互動式展覽 —— Taking Care of Business: Migrant Entrepreneur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主要是展示移民群體如何開創事業和對現代英國的影響。對於移民來說,創業是讓他們在這個國家生存的重要部分,但這些故事卻很少被紀錄下來。展覽通過一系列的房間讓觀眾猶如置身於不同小店內,例如雜貨店、餐廳、髮廊等,並借助個人物品、音頻、影像、照片和文字去講述移民的故事。
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部分是關於食物的展覽。策展人把地道中餐外賣店的櫃檯搭建出來,也展示了老套的餐廳燈牌、招財貓、內容相似的餐牌、外賣木筷子等熟悉的道具。牆上還放著講故事的老闆和他們孩子的照片和訪問影片。走近「櫃檯」時突然聽見老闆說的原來是廣東話,發現他們是很多年前從香港移民過來英國的,心裡有種安慰 —— 很慶幸能夠在一個如此地道的展覽聽到自己的語言,慶幸有一個香港移民的聲音被紀錄下來了,更慶幸自己能夠認識到這個故事。
就算在英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移民的人也經常處於夾在中間的狀態,既不能完全遺忘他們的過去,又不能完全去了解和融入當地的文化,但從這次的博物館經歷,我知道海外香港人故事,原來在世界移民史中佔了重要的一頁,而我們每天在異地上演的片段,原來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的維度,和無數的人連結在一起。就是這一種好像被紀錄、被明白的感覺,令我感到一絲絲的溫暖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