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地緣局勢已愈趨緊張,意想不到香港也捲入其中。瑞典、芬蘭與愛沙尼亞之間,有 3 條天然氣管與海底通訊電纜本月同時受損,歐美把矛頭指向中俄兩國,前日芬蘭警方更直指駛經的香港註冊貨輪「新新北極熊號」(Newnew Polar Bear)船錨脫落,破壞連接愛沙尼亞的天然氣管道。雖然未知事件是否蓄意,調查仍然繼續,但事件已再次為歐洲安全敲響警號。
波羅的海
|共17篇|
走向綠色能源:赫爾辛基冰水發熱計劃
許多國家都以「淨零排放」為經濟轉型目標,大搞綠色經濟和新能源科技。據彭博社報道,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近年就研究以波羅的海深處冰水來發熱,減少依賴化石燃料。
醉駕的另類功用:車直送烏克蘭當後勤
自去年 2 月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就得到各國軍事援助,包括美國承諾的愛國者導彈系統、英國的軍事訓練、德國計劃提供豹 2 坦克(Leopard 2)等,最近更收到來自拉脫維亞的醉駕充公車,用於當地軍事後勤工作,讓違法司機被沒收的車輛可重用於正途上。
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
8 月 12 日,屬於波羅的海三國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同時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China-CEEC Cooperation),而另一個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早於去年已經退出。此本來為中國拉攏歐洲諸國的重要機制,可是隨著俄烏戰爭爆發,中國對俄立場含糊,多個歐洲國家對華立場也強硬起來。
深入北約腹地的俄國軍事重鎮:加里寧格勒
在人文地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外飛地」,意即與本國分離、被其他國家包圍的領土。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該地區只有北愛爾蘭般的大小,被立陶宛、波蘭和波羅的海包圍,深入北約腹地。伯明翰大學國際安全教授 Stefan Wolff,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俄國在加里寧格勒的軍事部署。
擺脫俄羅斯,立陶宛朝能源獨立邁進
「波蘭 – 立陶宛天然氣管道」(GIPL)日前開通,這代表聯同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從此連接到歐洲大陸的能源系統及管道網絡。「德國之聲」分析,對波蘭而言,鑑於上月突被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新管道堪比及時雨。但從波海三國看來,這只是她們擺脫俄國制肘、朝能源獨立邁進的重要一步。
【烏克蘭戰爭】波羅的海三國的警鐘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後,波羅的海三國發出聯合聲明,呼籲把俄國排除在國際銀行交易系統 SWIFT 之外,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作必要支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此舉,固然是怕成為普京的下個出兵目標,以成就其光復蘇聯之大業;老一輩經歷過大規模驅逐和壓迫,更是心存戒備。但歸根究底,仍離不開「道義」兩字。
立陶宛為何親台抗中?
中國上月宣布,與立陶宛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級,抗議立陶宛准許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一星期後,立陶宛國會議員組團訪台,其友台小組主席 Matas Maldeikis 更稱,「近一年內,立陶宛和台灣間的合作關係及相互了解邁進一大步。」中國官媒社評稱呼的「蕞爾小國」,為何不懼中國壓力,頻頻與台灣親善交流?
傳承幾近滅絕的歐洲語言 —— 立窩尼亞語
人類要透過各種共同語言交流。試設想,若世上只剩極少數人掌握某一語言,除了語言本身走向消亡,僅存的人失去「同聲同氣」的夥伴,自己的說話彷彿變成無意義的聲音,更令人有無法言表的痛苦。在拉脫維亞,就有一群立窩尼亞人(Livonians)後代,正努力保留祖輩的語言文化。
拉脫維亞的哀歌:獨裁時期的歷史教育
香港的歷史教育成為新一波政治角力的戰場,先是爆出林則徐爭議,然後又有文憑試歷史科試題風波,較早之前,林鄭月娥更直指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有評論人就認為政府準備清算教育界。獨裁政府向來視教育 —— 特別是歷史教育 —— 為重要的政治工具。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拉脫維亞,曾經歷長達超過半世紀的獨裁統治,當時歷史教育就被政府牢牢控制。
坐困愁城:困居前蘇聯公寓的蟻民
HBO 劇集「切爾諾貝爾(Chernobyl)」逼真還原 1986 年切爾諾貝爾核災。劇中凝滯於蘇聯時代的社區場景,不是為拍攝而臨時搭建,也非 CG 特效,而是在立陶宛首都一隅。時至今日,波羅的海三國過半數人口,依然屈居於同類的前蘇聯公寓之中,部分樓齡近 60 年。究竟原因為何?
波羅的海之路 30 週年
今年 8 月 23 日,是波羅的海之路 30 週年。當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三國國民共 200 萬人,由愛沙尼亞塔林、拉脫維亞里加,到立陶宛維爾紐斯,一同手牽手築成 600 公里長的人鏈,展示三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團結力量。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下)
波海三國的獨立之路,根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堅定的民族意識成為獨立運動的厚實基礎。再加上善用內外環境的情勢變化,審時度勢,掌握契機,藉由公投的行動展現獨立決心,積極尋求國際支持,最終實現獨立的目標。適逢波海三國建國一百週年,三國紛紛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歡慶國家重獲獨立,並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與繁榮。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上)
從愛沙尼亞詩人列皮克的詩作,可感受愛沙尼亞人對於母語的疼惜,而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人民對於母語的守護之情,同樣令人敬佩。30 年前,立陶宛不顧莫斯科的恫嚇,毅然於 1995 年再次確立陶宛語為官方語言。正是此份對保存與傳承母語及自身文化的重視,為獨立運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抗衡強鄰的網絡造謠攻勢?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長期受俄羅斯網絡造謠攻擊,被指摘受到蘇聯恩惠而不感恩、扭曲蘇聯統治歷史。但三國未有束手待斃,政府和民間持續與俄國周旋,示範了如何在訊息戰上以弱制強,更被評為對付俄國假新聞的最佳歐盟成員國。美國網絡安全學者 Terry Thompson 就此撰文,解釋三國反制俄羅斯的戰略部署。
【陶傑遊波蘭】800 年來屹立不倒的古鎮 —— 格但斯克
波蘭北部的格但斯克,向來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航運中心,亦是歐洲軍事上必爭之地。經歷過繁盛和戰火,格但斯克留下的建築,訴說著波蘭幾百年風雲色變。今集「陶傑動世界」,陶傑就帶你穿過古城長街,看看這個育孕出「團結工會」的歷史重鎮。
九成半人說俄語的地方,人民就會支持普京嗎?
適逢今年是愛沙尼亞獨立 100 週年記念,1918 年宣佈脫離沙俄,1940 年重新被蘇聯佔領,1989 年再次獨立。愛沙尼亞與蘇聯的關係千絲萬縷。位於愛沙尼亞東方、第三大城市納爾瓦(Narva),有近九成半人的第一語言是俄語,而非愛沙尼亞語。納爾瓦是邊境城市,一河之隔就是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