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地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外飛地」(Exclave),意即與本國分離、被其他國家包圍的領土。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該地區只有北愛爾蘭般的大小,被立陶宛、波蘭和波羅的海包圍,深入北約腹地。伯明翰大學國際安全教授 Stefan Wolff,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俄國在加里寧格勒的軍事部署。
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 46 州之一,亦是唯一與本國陸地沒有接壤的行政區。加里寧格勒舊稱柯尼斯堡,在 1255 年由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建立,自此一直是德意志人的文化和軍事中心,出過康德、希爾伯特等偉大學者,亦先後被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和東普魯士定為首都或首府。一戰戰敗後,協約國為了讓新生波蘭擁有海岸線,劃出所謂的「波蘭走廊」,令柯尼斯堡成為德國的飛地。德國在二戰再次戰敗後,經過英美元首默許,柯尼斯堡終於被蘇聯吞併。
1946 年,蘇聯的十月革命英雄、國家元首加里寧(Mikhail Kalinin)離世,柯尼斯堡被改名為加里寧格勒以作紀念。加里寧格勒本來混居大量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猶太人,惟蘇聯推出血腥的「俄化」政策,把城內的德意志人發配至西伯利亞勞動,又或者遣返至盟軍佔領區,大部分人死於疾病和飢餓;城內德國文化遺產多數被摧毀。1950 年代,蘇聯把波羅的海艦隊總部設於加里寧格勒,當地亦曾因軍事考慮而不對外開放。
蘇聯解體後,加里寧格勒的管治權由俄羅斯繼承。當地於 1996 年被劃為經濟特區,後來俄羅斯和歐盟關係改善,亦帶動了當地經濟。到中國崛起,加里寧格勒又成為一帶一路連結歐亞的重要節點。不過 Wolff 指出,加里寧格勒最大的戰略價值,始終在於作為俄羅斯「不沉的航空母艦」(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發揮「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 area denial)的效用,截斷北約軍隊自由往返波羅的海與波蘭西北部的能力。
近年,俄羅斯一直在加里寧格勒做好軍事準備。2016 年,俄軍於當地架設可以配置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短程彈道導彈系統(Iskander missile system),並在 2018 年完成系統升級,以抗衡北約建立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又在 2021 年 9 月動員 20 萬大軍進行軍事演習,當中包括加里寧格勒的波羅的海艦隊。俄國於今年 2 月底全面入侵烏克蘭之際,加里寧格勒亦持續處於戒備狀態。5 月 4 日,波羅的海艦隊宣佈進行了模擬導彈測試,以向西方各國進一步施壓。
Wolff 警告,假若俄羅斯把戰局再次升級,甚至劍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動員當地俄語群體,加里寧格勒就成為了俄軍絕佳的發射台(launchpad),那麼下一次波羅的海艦隊進行的,或許不再是模擬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