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

|共24篇|

日本數碼大臣警告 G7 各國,人工智能將考驗公眾對民主的信任

日本數碼大臣河野太郎,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及即將舉行的日本和英國大選,以及明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AI)的「惡意因素」干擾,將嚴重打擊公眾對民主政府的信任。

要監管 AI 公司,可由此路進

人工智能(AI)系統發展一日千里,監管措施卻相對落後。專門研究 AI 對社會影響的 AI Now Institute 近日發表報告,作者 Amba Kak 和 Sarah Myers West 根據以往為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 Lina Khan 擔任顧問的經驗,建議現時政策制定者可採取的具體措施,以防科技公司發佈具風險的 AI 系統。

大企業問責的前題:資訊流通與言論自由

MIRROR 演唱會發生的嚴重意外已事隔近一個月,但隨著演唱會事故調查小組公佈一些初步結果,例如主辦單位把巨型屏幕的重量單位由 500 公斤錯報為 500 磅,事件再次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有人把焦點放到行業生態,以及過去兩年的人才流失問題之上,而同樣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學界近年經常討論的「企業問責」—— 要大企業問責,社會資訊流通很重要。

ESG 披露為何而做?歐美看待「重要性」路線不同

歐美地區正在加強監管漂綠,美國和歐盟近年積極發展新的 ESG 披露法例,但兩地監管機構對「重要性」的理解和路線並不相同。歐盟走得更前,認為 ESG 披露除了是為保障投資者了解企業的 ESG 風險,也要揭示企業的環境和社會足跡;惟儘管其可持續披露願景更進取,同時卻偏離目前醞釀中的國際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

修理 ESG,應只談碳排放量?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大談 ESG,希望與環境和社會責任沾上邊;投資基金也愛談論之,號稱能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惟與此同時,有關爭議不絕,質疑 ESG 為商業和金融炒作,有名無實。有意見認為,要修理 ESG,最好是拆夥,只談「E」—— 碳排放(emissions)。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Ryan Fung:美國證監一小步,ESG 世界一大步?

監管機構多年來一直跟商業世界鬥智鬥力,近年戰火已蔓延到 ESG 層面,最新美國證監會就決定強制上市公司有關氣候方面的披露,為投資者增加透明度,以評估一直被市場低估的氣候風險,預料最快於今年內生效,「完善」ESG 生態,讓商界重新認真看待這個在俄烏戰線突然被邊緣化的議題。

Moyashi:作為煽動刊物的「號角日報」

雖然詹姆森是個討厭鬼角色,「號角日報」也是一份嘩眾取寵的刊物,但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卻起了重要的監察意義。如果復仇者或者神盾局可以「發佈煽動刊物」的罪名,凍結「號角日報」的資產,把詹姆森行政拘留,這可能會成為漫威宇宙最黑暗的一天。

機構 ESG 評級差異大,參考價值成疑?

ESG 評級是應 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潮流而興起的行業。個人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可利用評級,了解企業潛在的可持續性風險,以輔助制訂投資策略。另一方面,企業可利用評級作為內部基準工具,制訂更精確的策略,提升可持續發展績效,把握機會改善品牌形象。然而,ESG 評級機構繁多,各機構的評級差異向來為人詬病,相關評級的實際參考價值因此成疑。

監管網絡仇恨暴力,是否 Mission Impossible?

政府應追捕真正的肇事者,而不是強制社交媒體平台擔任言論自由的守門人。如果有人發布非法內容,警方應採取措施查明身份並進行逮捕。誹謗、煽動和欺詐都是明確的罪行,卻很少遭到起訴,因為指責科技公司,或審查每個人的言論似乎來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