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數碼大臣河野太郎,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及即將舉行的日本和英國大選,以及明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AI)的「惡意因素」干擾,將嚴重打擊公眾對民主政府的信任。
監管
|共24篇|
要監管 AI 公司,可由此路進
人工智能(AI)系統發展一日千里,監管措施卻相對落後。專門研究 AI 對社會影響的 AI Now Institute 近日發表報告,作者 Amba Kak 和 Sarah Myers West 根據以往為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 Lina Khan 擔任顧問的經驗,建議現時政策制定者可採取的具體措施,以防科技公司發佈具風險的 AI 系統。
中國的 ChatGPT 如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ChatGPT 在全球掀起「生成式人工智能」風潮,就連中國企業也要在內部測試不完美的情況下搶先發佈旗下 AI。不過中國強調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自然需要好好監管產業發展,讓 AI 也符合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Ryan Fung:2022 年底監管機構仍緩緩推動 ESG
要推動好 ESG,監管機構的重要性無出其右,各國的監管機構和半官方組織也在蠕動,緩慢地推動著這個影響人類文明存活的議題。
曾是加密貨幣超級巨星,FTX 創辦人為何淪過街老鼠?
僅僅十幾天前,他還是全球網絡的閃亮巨星。這一切的傳奇,在美國時間 2022 年 11 月 11 日當天嘎然而止。傳奇的主角、FTX 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宣佈破產。
救人無數的反式脂肪禁令
雖然已知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會造成心血管問題,但預先包裝食品及出外飲食,往往難以避免這種成分。丹麥早在 2003 年樹立榜樣,立法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人造反式脂肪,成功減少死於心臟病的人數。
大企業問責的前題:資訊流通與言論自由
MIRROR 演唱會發生的嚴重意外已事隔近一個月,但隨著演唱會事故調查小組公佈一些初步結果,例如主辦單位把巨型屏幕的重量單位由 500 公斤錯報為 500 磅,事件再次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有人把焦點放到行業生態,以及過去兩年的人才流失問題之上,而同樣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學界近年經常討論的「企業問責」—— 要大企業問責,社會資訊流通很重要。
ESG 披露為何而做?歐美看待「重要性」路線不同
歐美地區正在加強監管漂綠,美國和歐盟近年積極發展新的 ESG 披露法例,但兩地監管機構對「重要性」的理解和路線並不相同。歐盟走得更前,認為 ESG 披露除了是為保障投資者了解企業的 ESG 風險,也要揭示企業的環境和社會足跡;惟儘管其可持續披露願景更進取,同時卻偏離目前醞釀中的國際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
修理 ESG,應只談碳排放量?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大談 ESG,希望與環境和社會責任沾上邊;投資基金也愛談論之,號稱能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惟與此同時,有關爭議不絕,質疑 ESG 為商業和金融炒作,有名無實。有意見認為,要修理 ESG,最好是拆夥,只談「E」—— 碳排放(emissions)。
ESG 投資熱潮降溫,各地打擊金融漂綠挽名聲
ESG 投資近年成為大熱,自 2019 起全球 ESG 主題 ETF 已吸納逾 3,000 億美元資金。惟這股投資熱潮已大幅減退,據 Bloomberg Intelligence 數據,在 5 月股票類別(equity)的 ESG ETF,近 6 年來首次出現資金流出。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Ryan Fung:ESG 不認真便輸了
監管機構和資本市場看待 ESG 愈來愈認真,陸續執行「家法」,變相提高一些「壞人」的做事成本,為資本市場向左傾打打氣。
Ryan Fung:美國證監一小步,ESG 世界一大步?
監管機構多年來一直跟商業世界鬥智鬥力,近年戰火已蔓延到 ESG 層面,最新美國證監會就決定強制上市公司有關氣候方面的披露,為投資者增加透明度,以評估一直被市場低估的氣候風險,預料最快於今年內生效,「完善」ESG 生態,讓商界重新認真看待這個在俄烏戰線突然被邊緣化的議題。
Moyashi:作為煽動刊物的「號角日報」
雖然詹姆森是個討厭鬼角色,「號角日報」也是一份嘩眾取寵的刊物,但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卻起了重要的監察意義。如果復仇者或者神盾局可以「發佈煽動刊物」的罪名,凍結「號角日報」的資產,把詹姆森行政拘留,這可能會成為漫威宇宙最黑暗的一天。
Ryan Fung:上市公司提升 ESG 表現的 25 個方法
要做好 ESG,或許應該套用網絡流行的一句話:「其實唔難。」但隨著市場對 ESG 的認知愈來愈深,掌握著話語權的 ESG 評級機構參考價值變得具爭議性。
機構 ESG 評級差異大,參考價值成疑?
ESG 評級是應 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潮流而興起的行業。個人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可利用評級,了解企業潛在的可持續性風險,以輔助制訂投資策略。另一方面,企業可利用評級作為內部基準工具,制訂更精確的策略,提升可持續發展績效,把握機會改善品牌形象。然而,ESG 評級機構繁多,各機構的評級差異向來為人詬病,相關評級的實際參考價值因此成疑。
規佬:Barclays 掌舵人下台,皆因不夠 “Fit & Proper”?
英國四大銀行之一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行政總裁 Jes Staley 本月初宣佈請辭,結束的,可能不止是歷時 6 年的 CEO 生涯,更可能包括他畢生的銀行事業。有別於其他銀行高層,Jes Staley 掛冠非因告老還鄉或業績欠佳,而是個人失德。
監管網絡仇恨暴力,是否 Mission Impossible?
政府應追捕真正的肇事者,而不是強制社交媒體平台擔任言論自由的守門人。如果有人發布非法內容,警方應採取措施查明身份並進行逮捕。誹謗、煽動和欺詐都是明確的罪行,卻很少遭到起訴,因為指責科技公司,或審查每個人的言論似乎來得更容易。
劉偉民:你不知道的威士忌身世秘密
不過,你又知不知道付出不合常理的價格瘋搶回來的日本威士忌,其實可能並不在日本釀造,甚至根本不是威士忌!
Ryan Fung:ESG 評級亂象成監管機構眼中釘
「碳中和」概念成為資本市場重要指標,除了逼使各方認真看待 ESG(環境、社會及管理),也吸引不少投機分子乘勢漂綠,當中評級機構更惹來「幫兇」之嫌,最終招致國際證監會(IOSCO)關注,規管評級和數據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