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非政府組織「新氣候組織」和「碳市場觀察」週日發表研究報告,評估 25 間跨國企業的「淨零」減排目標。報告指,這些公司大多數以某種形式的漏洞或技巧,顯著誇大其氣候目標和行動。
碳中和
|共16篇|
要更多焚化爐?轉廢為能是大趨勢?
目前,香港所有的都市固體垃圾均以堆填處理。把垃圾埋起來,看似「眼不見為淨」,但堆填區佔用龐大土地,飽和後需要擴建,亦會為附近社區帶來影響。目前石鼓洲外海正在興起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設有焚化設施,預計每天可處理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惟仍不足以應付香港每日所產生的逾 1.5 萬公噸都市垃圾。香港環保署早前便公佈研究興建新焚化設施選址,以逐步取代堆填區。
【*CUPodcast】ESG 簡單講:為甚麼 ESG 投資值得重視?
「海水退去,就知道誰沒穿褲子。」股神巴菲特於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曾對股東這樣說,比喻股市衰退,才分辨出一間企業有否槓桿過高。疫後通脹升溫,各國央行準備收水加息,導致經濟形勢嚴峻。市場資金正流向抗壓能力高、低風險的公司,使 ESG 投資(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成為近年財金界熱話。這次「ESG 簡單講」將介紹 ESG 所涉及的範圍,企業又能如何實踐 ESG,使公司穩中求進,吸引投資者青睞?
【COP26】馬拉松淪「垃圾製造機」,減碳競賽開跑
跑步只需要一套運動服和水,理應是低碳活動,但一場馬拉松賽事,卻足以消耗百噸資源。有研究指,馬拉松涉及龐大碳足跡,一名跑手的年碳排放量多達 4.3 公噸,當中由法國飛往紐約已消耗 3.5 公噸,相當於其排放量的 83%。眼看熱鬧過後,跑道總遺留紙杯、蕉皮、毛巾等驚人垃圾山的問題,到底一場賽事,對環境造成多大傷害?
【圖解】全球國家碳排變化
COP26(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展開,本屆是自「巴黎協定」後,參與國首次檢視國家自定貢獻(NDCs)。大會主席夏爾馬形容,想在會議上取得成功,難度超越 2015 年「巴黎協定」,因需在減碳的具體細節上達成共識。
核能:減排唯一出路?
香港行政長官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在 2050 年前做到「淨零發電」,中期目標是 2035 年或之前,以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等取代燃煤發電。雖然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核能供電的角色,但目前香港電力約有 25% 來自大亞灣核電站核電。不僅香港,全球多國相繼定下淨零排放的目標,多需要由化石能源轉型到可再生能源。氣候倡議者及政策制定者現在需要作出決擇,到底是否採用核能作為減碳手段。
【圖解】能源低碳發展
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4 年突破 4 公噸,至 2018 年,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4.48 公噸。眼見氣候危機嚴峻,聯合國呼籲各國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截至今年 8 月,已有 137 個國家作出相關承諾。
Ryan Fung:碳中和豈能忽視儲能
碳中和概念熱炒,各國政府也在制訂相關政策,當中最備受投資者留意的首數可再生能源,令市場充斥大量表面上與 ESG 及再生能源相關的投資產品。但入手投資前,萬勿低估儲能產業所面對的高成本挑戰。
程總裁:中國碳交易解決環境問題?炎夏開冷氣成阻力
在全球暖化的今天,夏季隨時迎來熱浪,碳達峰、碳中和影響電力供應,冷氣供應中斷隨時「一鑊熟」。北京估計不會再犯 2017 年的錯;但環保政策要到位,又要電力供應充裕,最終不靠補貼,談何容易?
推動「碳中和」,日本的三道障礙(下)
要實現碳中和,關鍵元素是有夢幻能源之稱的氫與氨,因為這兩種元素即使燃燒,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更不須擔心資源枯竭。但除了價格與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兩大難關之外,還有第三道障礙:供應鏈的建立。
推動「碳中和」,日本的三道障礙(上)
因此為了實現碳中和,日本政府於 2020 年底發佈「綠色成長戰略」,將氫與氨視為關鍵的戰略資源。以氫為例,即使燃燒,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也不須擔心資源枯渴,可謂「夢幻能源」。然而要普及,必須突破三大障礙。
中國五年規劃 —— 零碳如期?
去年,中國承諾會於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高峰後,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正在北京召開的人大會議公佈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當中亦提到這個「達峰行動」。不過有專家質疑,2030 年才開始減碳,可能來得太遲。
Ryan Fung:香港環保新政:興建焚化爐
一個焚化爐二次傷害環境三流官員四處打卡五零年碳中和要看六個行動方案是否有七八成機率走數九流流藍圖當交功課十分落後。
Ryan Fung:就算有碳稅,企業用這些方法也逃得掉
不過最明智的公司,從來不是迴避問題,而是佈下長遠策略,乘勢建立企業護城河,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衡量公司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確定目前外界的碳定價、預測未來的碳定價,甚至決定公司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氣候競爭力。
Ryan Fung:香港步向文明的一步 —— 碳變
若要為特首林鄭和財爺陳茂波一手造成的結構性財赤「埋單」,碳稅可謂一張為政府開源的「好牌」,既配合「施政報告」提及的「2050 年的長遠減碳目標」,也能符合中國 2060 年碳中和目標,兼且可以共香港商界的產,絕對符合今天的國情。
Ryan Fung: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
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2020 年政經波譎雲詭,某國人因為亂食野味、殘害大自然而引起全球連鎖反噬,一系列在石油、天然氣價格暴跌後的反思,引起整個地球思考永續之方,也令資本市場意識到全球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