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碳中和」,日本的三道障礙(下)

A+A-
2017 年,多家公司聯合在麒麟的橫濱工廠中,向媒體示範氫能技術,包括這輪運送氫的充填車。 圖片來源: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日本要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指實現淨碳足跡為零)的難度有多高?1990 年度日本一年的碳排放量約為 12.8 億公噸。之後汽車普及、家用工業用電增加等,碳排放量也隨著節節高升。相較於當時,目前的年排放量僅減少約 5%。

也就是說,實質的碳排放量在過去約 30 年間只減少 5%;但在接下來的 30 年內,就要一口氣削減至零 —— 這就是日本首相菅義偉定下碳中和目標,背後真正的意義。

這當中的關鍵元素,是有夢幻能源之稱的氫與氨。因為這兩種元素即使燃燒,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更不須擔心資源枯竭。但除了價格與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兩大難關之外,還有第三道障礙:供應鏈的建立。

由褐煤分離出的氫,在攝氏零下 253 度下冷卻液化後,預計今年年中,將由川崎重工業開發的全球第一艘液化氫搬運船,從澳洲進口到日本。運送途中必須維持「極低溫」,比液化天然氣(LNG)再低近 100 度,還必須考慮到海上搖晃和氣溫變化等影響。依照政府構想,2030 年必須達到該船 250 倍以上的運能。

另外還有氨氣,因為燃燒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也和氫氣一樣受到矚目,但遇到的難關不比氫氣少。

將氨氣混入燃煤一起燃燒,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氨氣已有供應鏈,價格也比氫氣便宜。只要全日本的燃煤火力電廠都在燃煤中混入 20% 的氨,就可以減少電力部門約 1 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新能源公司 JERA,由東京電力控股和中部電力合資各半成立,去年表示預計在 2035 年前達成氨混燒率 20% 的目標,2040 年代達成 100% 氨發電。

然而這裡也有一個大陷阱。氨氣和氫氣一樣,主要由天然氣提煉而來,製造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比直接燃燒天然氣還高出一倍。再者,供應體制也有很大的問題。全球氨氣貿易量約 2,000 萬公噸,如果全日本燃煤火力電廠都在燃料中混入 20% 的氨氣,屆時氨氣的需求量就相當於目前全球的貿易量。目前日本國內一年氨氣消費量約 100 萬公噸,其中 20 萬公噸都仰賴進口。

如果取得氨氣,是為了實現脫碳社會,就必須向國內外大量採購,使用再生能源製造的「綠氨」等為燃料。歸根究底,氫氣或氨氣經濟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取得再生能源。岩谷產業就於 2020 年 11 月和澳洲電力公司協商進口綠氫的可能性。因為日本再生能源價格高昂,進口成本可能還比國內生產更便宜。

去年 3 月啟用的「福島氫能研究場」。 圖片來源:新エネルギー産業技術総合開発機構

日本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綠氫製造設施,也就是新能源產業技術總合開發機構(NEDO)主導推動的「福島氫能研究場」(福島水素エネルギー研究フィールド,FH2R)。去年 3 月啟用後,正進行 PtoG 研究,亦即為了穩定電力供需,以氫的形態儲存發電量不穩定的再生能源電力。另外也試圖提升水電解裝置效率,以降低成本。

相較之下,歐盟(EU)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高,價格也便宜,並計劃在 2030 年前,引入規模為福島 4,000 倍的水電解裝置,將以再生能源,年產 1,000 萬公噸氫氣。

由此來看,日本要實現碳中和,就必須大量進口產量不足的氫與氨。這將會是日本政府與民間的抉擇:究竟是要繼續砸重金自我研發,或是仰賴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