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年歲漸長,身體衰弱、免疫力下降,都是平常事。來自伯爾尼大學及伯爾尼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就在動物身上採用新式細胞治療,成功逆轉上述老化現象。
細胞
|共15篇|
個人化醫療將是未來趨勢?
隨著科技發展,個人化醫療(personalised medicine)變得愈來愈普及。在英國,有研究人員利用我們最獨特的特徵 —— 基因組(genomes),為癌症和敗血症病人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NEC 新發展:以人工智能研發抗癌藥
日本電氣(NEC)本週宣佈,正式加入藥物研發的行列。NEC 將把其人工智能技術「NEC the WISE」,應用於免疫療法之上,研發為患者度身訂做的抗癌疫苗,作為強化醫療事業的重要一環。目
人造血液:日本再生醫療界的阿波羅計劃
Megakaryon 掌握核心的細胞分化技術,在此基礎上與外部企業合作,大量製造血小板,然後向醫院提供沒有傳染病隱患、可以穩定供應的輸血用血小板,未來就能大量取代捐血方式。根據預估,人造血小板最快 2020 年可能就會流入病患的動脈。
鄭立:我的身體知多少 —— 連人體的細胞也可以擬人化,太有創意了
這些細胞並不是機器,而是有喜怒哀樂,也會有很多人類有的不良行為,而人體生病的時候,在裡面就會變成像颱風一樣天災。不過也像香港人一樣,就算是天災,細胞們都會盡忠職守的老奉返工,反正他們最多是偷懶,沒可能轉職和辭職。看著這個故事可以讓你理解人體的運作,我也是這樣理解了人體的運作,雖然後來都忘掉了大半。
大象獨有的「殭屍基因」,是癌症治療新契機?
到底是人類還是大象更容易患上癌症?癌症由 DNA 受損的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以此推算,生物體型愈大,細胞便愈多;壽命愈長,便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產生致癌的基因突變。然而,根據世衛數字,人類中每 6 宗死亡個案便有 1 宗與癌症有關,即約 17%;相對地,只有少於 5% 大象是死於癌症。科學家一直試圖破解箇中玄機,希望能為癌症治療技術帶來進展。
發現「新」立體,揭開生物科技新一頁?
球體、六角柱體、三角錐體…… 簡單如一隻杯、一枝鉛筆的設計,均應用著這些立體幾何設計。最近,科學家從皮膚細胞中發現一個以前未曾新立體幾何,並命名為盾柱體(Scutoid)。然而,立體可以有無限種,人們用泥膠黏土,便可以隨便弄一個「新立體」出來。是以,盾柱體的發現有何價值,使之能稱之為「新」?
捕捉死神身影:生物細胞的死亡速度
破解人類的死亡奥秘,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共同目標。近日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就有了細小而意義深遠的突破。研究人員剛測量到生物的源頭 —— 細胞的死亡速度。若能夠進一步破解,則可以施行效果更佳的治療方法,例如促使癌細胞自行毁滅,或阻止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神經細胞退化。掌握了細胞的死亡速度,就像捕捉到死神的身影。人類最終或能憑著醫學知識,左右生物的死亡速度。
方景文:「迷你胰臟」—— 糖尿病患者的新希望
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各種方法,希望幫助全球各地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一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不少頂尖的生物醫學家都在奮力研究細胞移植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細胞修復受損的器官。邁阿密大學從移植細胞的部位入手,美國康乃爾大學則研究包裹胰島細胞的植入裝置。
為何肥胖者會愈食愈重口味?
肥胖症人士飲食一定偏好重口味?最近有數據顯示,脂肪組織過多可導致輕微炎症,令老鼠的味蕾數量減少,這說法可能是令肥胖症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的主因。
治柏金遜症新方向:驅逐衰老細胞
現代科學相信柏金遜症起因複雜,受先天基因、生活習慣、環境毒素等因素影響,但說到抗病方法研究學者多不得其門而入。不過,最近有科學家另闢蹊徑,跳出傳統研究先天基因影響和生活層面等研究方向,發現可透過用藥破壞患者腦部僵化細胞,活化大腦,有望成為柏金遜症治療新方向。
基因編輯技術有望解救不治之症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舉世觸目,它讓科學家得以在基因排序中,精確編輯目標基因,理論上可以消除遺傳疾病,甚至能夠編寫人體基因,對人類未來影響深遠。這項技術在本月取得新突破,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將來利用修改版的 CRISPR,或可令糖尿病和肌肉營養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y)等不治之症,得以改善病情,帶來治療希望。
陶傑:New TAO —— 2018
一時之間,全中國都在粵港「新時代」。這個世界一踏入千禧年,即進入 21 世紀,其實已經進入新時代了。新中國、新人類、新時代,幾十年來,有太多冠以「新」字的名詞,不斷重複宣講,到頭來「新」不成真「新」,皆淪為陳腔舊調。
基因改造植皮 治療罕見遺傳病
人說脫胎換骨是為重生,德國有一名病人亦靠種皮、換皮「蛻變」。科學期刊「自然」日前刊登一宗成功以基因改造皮膚為病人進行換皮手術案例。研究人員在 7 歲男童全身足足 80% 的表面上植基因改造皮,為他擺脫遺傳病造成皮膚脆弱、動輒破損生水皰血皰的惡夢。
人造肉熱潮:日本學生也懂種肉了
雖然科學家在人造肉範疇上已有所成就,但這些肉類產品卻遲遲未能到達消費者市場。為了令人造肉得以普及化,化學家羽生雄毅想出了與眾不同的計劃,成立名為 Shojinmeat Project 的非牟利組織,以助學生接觸這種高科技。利用類似微波爐的發熱箱,學生在家中也能輕鬆地用動物細胞作培植,只需依情況加點糖和含蛋白質的運動飲料即可。他笑說:「高中生已經在家裡自行培植肉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