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液:日本再生醫療界的阿波羅計劃

A+A-
若計劃進行順利,就可以向醫院提供沒有傳染病隱患、穩定供應的輸血用血小板,取代捐血方式。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的捐血紀錄保持者,本職為交通警察的李錦強,自 17 歲開始捐血,一生捐血超過 600 次,被稱為是捐血英雄。但這位英雄極可能再過 1 年就無用武之處,因為一項能夠用人工創造出血小板的技術已趨成熟,最快 2020 年就能「量產」。

這個技術的源頭來自全球幹細胞專家、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他對 iPS(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的研究,被認為是突破性的「夢之技術」,更獲得 2012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儘管他的研究團隊中一位助理教授在 2018 年爆出論文造假事件,但經審查過後確認是個人行為,無損 iPS 的研究成果。

根據山中伸彌的理論,從身體(絕大部分來自皮膚)中取得的細胞,利用生化技術重新編碼之後,就能讓它回到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狀態,此即為 iPS。

在不同的培養環境下,iPS 細胞可以生長為神經、視網膜、心肌、血液、肝臟等身體所有組織的細胞。與其他再生醫療技術最大的不同之處是,iPS 不須冒著道德風險創造或破壞人類胚胎,就能與免疫系統完美匹配,還能避免排斥反應,因而被稱為「萬能細胞」。

2012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 圖片來源:路透社

看好這項技術的發展,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教授中內啟光與出身投資界的三輪玄二郎,2011 年成立了公司 Megakaryon

該公司雖為民營,卻獲得全日本產、官、學界全力投入,被認為是日本國家級企業。政府的醫學研究預算中,近乎 12% 配置在這個領域,約達 1,260 億日元(約 88 億港元),聯合了大塚製藥集團、日產化學工業、Sysmex、CMIC 控股、佐竹化學機械工業、川澄化學工業和京都製作所等 15 家企業,其中最大金主之一卻是國家出資的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INCJ)。

iPS 第一個成功的應用案例是治療「老年黄斑病變」。這種疾病會導致視網膜黃斑隨年齡出現異常老化,造成視野狹窄、視力低下,最終甚至可能失明。

眼科醫師高橋政代成功利用 iPS 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她把培養成薄膜狀的視網膜細胞移植到患者的眼球中,使受損的功能得到恢復。

2017 年 8 月,Megakaryon 推出全球第一套利用 iPS 量產凝血因子的做法。將 iPS 細胞種植在飼養層細胞上,採用誘導造血幹細胞分化的培養條件使 iPS 細胞分化為血小板的前體細胞 —— 巨核細胞。巨核細胞即能產生血小板。

業界認為,這幾乎已經是人造血液工廠的雛形。Megakaryon 掌握核心的細胞分化技術,在此基礎上與外部企業合作,大量製造血小板,然後向醫院提供沒有傳染病隱患、可以穩定供應的輸血用血小板,未來就能大量取代捐血方式。根據預估,人造血小板最快 2020 年可能就會流入病患的動脈。

由於這項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性,iPS 問世至今一直被日本人驕傲的貼上「日本製造」標籤,並由此生出一股失去消費電子領域優勢後重生的感覺。一位日本政府官員甚至將之比喻成日本版「阿波羅計劃」。

中內啟光認為,Megakaryon 成立是為了解決全球人口老化衍生出病患增多、血液供應減少的窘境。他希望,移除臨床實驗障礙後,下一步就是量產,再來甚至是人體器官工廠等觸及監管層面的計劃,這是日本政府必須與集團合作凝聚共識的超級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