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

|共28篇|

經濟學家為何主張,科技是經濟不平等的癥結?

常識認為,企業通過投資科技以增加產量,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不過,美國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警惕,不少科技取代了人手,卻沒有顯著提高效率,結果衍生經濟不平等的問題,因此呼籲以政策鼓勵增加就業、而非取代人手的科技投資,避免「過度自動化」(Excessive Automation)損害人類利益。

人工智能:糧食危機的救星還是災星?

地球人口正邁向 80 億大關,人口持續膨脹,對糧食構成極大壓力,每年全球平均約 900 萬人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數字比愛滋病、瘧疾、肺結核加起來還要多。科學家一直思考如何推高全球糧食供應,其中一個新方向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劍橋大學的農業專家 Asaf Tzacho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新技術的成效和風險。

人口老化不是問題:社會有無盡勞動力?

人口老化下面通常接著「問題」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損害社會經濟,是發達國家的頭號發展憂慮。勞動人口追不上老年人口增加﹐意味著愈來愈少人工作以支援老年人和兒童;同時,勞動力減少會令政府稅收減少,養老金不足夠照顧老年人口。然而,這些經濟和通識教科書的想必然論述,也許要被推翻。人口老化問題不是「問題」,社會不必然缺乏勞動力。

想殖民太空,可讓機械人繁殖機械人?

經歷一代又一代繁衍,下一代人可以學習並繼承前人的知識結晶,甚至創造更多知識。人類演化過程裡,繁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機械人可否「繁殖」機械人,使其日益精進?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及荷蘭的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全自動機械人生產機械人系統,期望有朝一日,能派這些機械人上太空持續探索未知星球,並為人類在地球外建立居所。

自動化與 AI 取代未來工作

2021 年伊始而武肺疫情持續,不少行業仍未能如常運作。即使疫情將來退去,工作、行業模式能否「如常」,又是另一回事。早在疫情爆發前,不少人已憂慮 AI 和工作自動化會取代人類職位;疫情大流行令技術變革步伐加速。英國「每日電訊報」就專文探討,未來有哪些工種職位容易受自動化影響。

自動駕駛:兩場慘烈空難的惡夢?

不足半年之內,波音 737 MAX 8 系列兩度發生空難。多名目擊者表示,日前埃塞俄比亞航空的客機起飛後不久,客機反覆爬升及俯衝。無獨有偶,去年 10 月印尼獅子航空客機失事前,亦有類似跡象。當中的「罪魁禍首」,懷疑是機內一項自動化安全系統 —— 機動特性增強系統。

Moyashi:迷失東京

假如你處身於大城市,許多設施都已經半自動化,可以讓你不開口的情況下維持生命。例如有提供電子售票機的餐廳,讓你看圖自行點餐;部分大型超市設有自助結賬櫃台,連被問有沒有積分卡的機會也免去。遇上真人結賬的情況,大不了保持沉默,店員也不會強制你回答,照打出來的銀碼付錢就是。最麻煩的是貨品在收銀處的後面,只能用身體語言搭救,所以會出現有外國人在便利店為了買炸雞而扮雞的場面。

賭城大罷工,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5 月 22 日,拉斯維加斯大約 25,000 名烹飪和調酒師工會成員參與投票,99% 人贊成在 6 月 1 日發動大罷工。工會成員在 34 個不同賭場度假村工作,聚集了集體談判籌碼,準備為新的 5 年合同討價還價。罷工原因不外乎爭取更高薪酬和福利,但這次罷工他們更是為了尋求更佳的工作保障,尤其是來自機械人的威脅。

降低排隊焦慮,企業從科技入手

想到麥當勞吃個漢堡,或是在 GU 挑件好看的衣服,準備結賬時卻發現大排長龍。更糟糕的是拿到商品後才發現,忙到昏天黑地的服務員把你的可樂錯裝成雪碧、薯條忘了裝進袋、衣服的 size 跟你拿給他的完全不一樣。這個人人都有過的討厭購物體驗,即將被 AI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流程所打破。

科研學習要在道德課之後?

矽谷曾有一信條:「先建構,再求原諒」重點旨在快及有創見,往後有甚麼問題才補救,但在建構時沒有考慮周全,往後的麻煩愈來愈多。因科技不只是單純一個新技術出現,更影響不同的道德倫理層面,所以美國各大學正打算先從行業未來人才著手,設立類似於醫學倫理的電腦科學道德倫理課程,以改善科技所牽涉的道德難題。

陶傑:與極權監控衛星同在

21 世紀人類面臨 AI 革命,面對就業的前景,除了貴族子女還想進牛劍讀拉丁文,平民出身的中學生升讀大學,眼睛只瞄準 STEM 這四科:科學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因為這四科是設計、創造、使用、維修、更新人工智能,也就是 AI 技術的四大核心人才庫。

請人又貴又難?中國廠商改請機械人

「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不再是廉價勞工天堂。在過去 10 年,實際工資翻了一倍有多,其勞動成本不及墨西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度便宜。但更大的問題是,薪金高了也留不住人,造成流失率甚高。成本上漲之下,即使當局大力資助補貼,雖有不少公司長期虧損,當中以國企最為嚴重。為了轉虧為盈,或是提升利潤,愈來愈多公司向自動化埋手,買機械人頂替真人。

創新時代的製造業五大趨勢

據德國工程師、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 Klaus Schwab「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主張,第一次工業革命(1784 年起)以蒸汽機刷新了製造業模式,從此工廠大量冒現;第二次(1870 年起)開拓了電力及分工量產,革命里程碑是汽車的實際商業化;第三次(1969 年起)實現了電子化及自動化,電腦逐步進駐生活各個層面;現今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以「虛擬實體化」的科技如智能機器、無人駕駛、3D 印刷、大數據、生物科技等重塑世界。不過實質而言有何影響?電子專業製造商偉創力(Flex)部門主管 François Barbier 按此列出製造業五大趨勢:

如何讓職業「經得起未來」考驗?

在可見的未來,即使人工智能還沒有進展到「攻殼機動隊」的局面,但是大量工作即將被取代已經不是危言聳聽。如何「經得起未來」(future-proof),經得起未來自動化浪潮的淘洗,是當今職場上最為熱門的一個話題。英國最大的求職搜索引擎 Adzuna 分析全英國去年約 120 萬個空缺職位,其中約 8.71% 的職位最有可能不到 20 年內就會被取代,最高比例是司機,其次為接待員、會計、勞工和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