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不是問題:社會有無盡勞動力?

A+A-
玩足球機的法國老人
圖片來源:路透社

根據中國政府最新公佈的人口普查,整體出生人數由 2019 年的 1,465 萬下降至 1,200 萬,是自 2016 年出現短暫增長之後,連續第 4 年下降。低生育率及出生人口下降,意味著中國很快要面對人口老化和人口減少的情況。中國政府日前更推出了「三孩生育政策」。

人口老化通常接著「問題」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損害社會經濟,是發達國家的頭號發展憂慮。勞動人口追不上老年人口增加﹐意味著愈來愈少人工作以支援老年人和兒童;同時,勞動力減少會令政府稅收減少,養老金不足夠照顧老年人口。然而,這些經濟和通識教科書的想必然論述,也許要被推翻。人口老化問題不是「問題」,社會不必然缺乏勞動力。

人口老化不等於缺乏勞動力

「老年撫養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能顯示社會之中,老年人口和勞動人口數目的比率,反映勞動人口的負擔程度,但常用的老年撫養比或許誇大了勞動力緊絀的情況。常用的老年撫養比,為 65 歲或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於 15 至 64 歲人口的比率,採用此經濟模型,通常假設特定年齡的勞動力參與率保持不變,以 65 歲為界線,區分可勞動和不可勞動,忽略社會人口愈來愈長壽且健康。如果使用預期壽命作為老年撫養比定義,例如以預期餘下壽命等於或少於 15 年者,除以多於 15 年之人口來推算老撫養比,比率通常只為常用定義約一半

常用的老年撫養比或誇大了勞動力緊拙的情況,忽略社會有愈來愈長壽且健康的人口。

而隨著健康的預期壽命增加,政策制定者可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釋放老年人勞動力。同時,據基本市場供求關係,較少年輕人投身勞動市場,僱主會願意為僱員提供更佳就業條件,以吸引目前沒有工作的人,包括失業者和老年人。

再者,年長的員工不必然大大損失生產力。2018 年一項研究指出,未有證據顯示英國私營部門組織的整體績效,與他們僱用老年工人的比例之間有任何顯著關聯。雖然我們的精神力會隨年齡下降,大腦開始萎縮,這些變化主要影響所謂的「流體智力」,如我們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但 「晶體智力」(後天所獲得的技能),包括言語推理和知識,實際上在我們 90 多歲時仍然繼續增長。

自動化減少勞動力需求

社會普遍擔心少子化將會令「有工冇人做」的情況出現,矛盾的是,政策制定者卻擔心科技會導致「有人冇工做」,大量人會失業。在未來,自動化或會取代很多現有勞動職位,減少勞動力需求。經濟及合作發展組織(OECD)就指出,在 OECD 國家之中,有 14% 的工作職位有高風險因自動化而被取代。

近年出現不少相關研究,基於不同研究方法(例如基於專家意見、就以往技術浪潮對就業的影響或高級管理人員的技術投資計劃),具體的職位流失規模預測也有所不同。7 項就美國、OECD 國家及全球地區所作的研究預測顯示,最少有 9% 的職位有高風險會被科技取代。當中牛津大學學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預測指出,有 47% 的職位屬於高風險。

科技取代低技術職位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香港愈來愈多大型連鎖餐廳設立自助點餐機,連鎖超市也設自助收銀機。自動化大有永遠取代一些工種的趨勢,例如酒店前堂服務員、道路收費員、倉務員等。

面對科技自動化威脅,歐洲議會研究部門 2021 年撰寫的報告甚至提出,其中一項可考慮應對方法是在未來降低最高工時至每週 38 小時,而目前歐盟的最高工時水平為每週 48 小時。通過限制工時來應對減少了的勞動需求,保住工作崗位。

各國政府應就人口老化、自動化趨勢制定全面的應對策略,而非只見林木不見樹林,單看人口老化便決定擴大生育率,單看自動化趨勢便決定削減最高工時。人口老化減少勞動力供應,自動化減少勞動力需求。在兩者相抵之下,人口老化社會便不必然缺乏勞動力。關鍵在於社會有否作好準備,轉型成科技和知識型經濟。

事實上,人口老化亦推動科技創新,例如積極開發機械人補充勞動力。麻省理工學院的 Daron Acemoglu 和波士頓大學的 Pascual Restrepo 的研究發現,從 1993 至 2014 年間,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為在機械人工程投資最多的國家。機械人不但可以補充勞動力;新式的機器,例如醫療機械等,亦可以協助應對人們衰老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