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認為,企業通過投資科技以增加產量,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不過,美國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警惕,不少科技取代了人手,卻沒有顯著提高效率,結果衍生經濟不平等的問題,因此呼籲以政策鼓勵增加就業、而非取代人手的科技投資,避免「過度自動化」(Excessive Automation)損害人類利益。
「紐約時報」報道,麻省理工經濟學家 Daron Acemoglu 與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家 Pascual Restrepo 研究發現,過去 40 年美國勞工薪酬差異擴大,全球化與工會力量減退固然是成因,但主因卻是自動化機械取代人手,對沒有大專學歷的男性打擊最大。Acemoglu 批評,這種不平等「不是出於上帝決定或自然結果」,而是「企業與我們社會對科技運用」的選擇結果。
按道理,科技可以增加產量,為經濟創造巨大收益,但 Acemoglu 質疑有愈來愈多科技,純粹取代人手,例如超市內的自助付款系統、電話的自動客戶服務等。他批評企業過分投資這類「馬馬虎虎科技」(So-so Technologies),取代了人手卻沒有顯著效益,是經濟增長放緩的成因。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科技,是創造就業和提高工資,正如汽車的發明,衍生出龐大的汽車製造業。
Acemoglu 的研究涉獵相當廣泛,使他成為學術期刊上最常被引用的經濟學家之一。主張科技是貧富懸殊主因的,卻不獨是他一人,類似的聲音愈來愈響亮。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Romer,以研究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係聞名,坦言對大型科技企業失控的市場力量感到震驚。「經濟學家教導我們:這是市場,我們都無能為力。但這是大錯特錯。」
另一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oseph Stiglitz 與維珍尼亞大學經濟學家 Anton Korinek 共同撰寫論文「指導技術進步」(Steer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建議通過稅制改革,以及為企業提供誘因,推動「有利於勞動階層的創新科技」。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 Erik Brynjolfsson 在年初發表的論文亦警惕,AI 技術演進以取代勞動階層為目的,而不是改善勞工表現,是錯誤的發展方向。
人性化的科技發展?
正當華盛頓政壇近年都把矛頭指向科技企業,指控他們保護用戶私隱不力,而且協助誇大虛假資訊、Facebook 和 Google 又被指控違反壟斷法,這些經濟學家的警告,正好印證了華府政要的擔憂。今年 11 月 Acemoglu 便獲邀在眾議院「經濟差異與公平增長特別委員會」聽證會作供,該委員會在 6 月開始,人便著手調查科技創新與就業機會的關係,將舉行連串聽證會,預計用一年時間搜集資訊。
把矛頭指向科技創新的經濟學家共識認為,1950 至 80 年代是科技進步與勞工收入並進的黃金時代;後來勞工待遇開始落後,關鍵在於自動化科技的穩步發展,如工廠的機械人與電腦化機械。為了保障生計,勞工只能持續進修以學習新技能。但隨著高等教育增長放緩、企業減少對員工培訓,勞工也愈益落後形勢;美國企業為保持與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更樂於投資自動化機械以加強競爭,變相進一步淘汰本地勞工。
經濟學家對科技發展普遍傾向正面,認為科技有利經濟增長,讓國家更富強,但時間推移,部分經濟學家開始改變立場。Acemoglu 便坦言過去「思維方式太局限」,又認為應該抱持更開放心態。
他認同科技可以解決人類生存危機,如氣候變化、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其妻子更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器工程與電腦科學系主任,但他研究卻愈益發現,部分科技發展正傷害人類本身。正如過去 20 年政策成功鼓勵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他相信我們亦可通過政策,改變科技發展方向,使其「朝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