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金

|共15篇|

借錢都要比貼士?失控的美國小費文化

小費源自英國,不過現今談得上「小費國家」的卻是美國。當地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畀貼士」,早前就有一名女侍應在 Twitter 批評一群歐洲遊客,消費 700 美元卻只給 70 美元小費。美國標準小費並非如歐洲般「加一」,事件純屬文化差異之過。不過近年就連美國人,也開始不滿本國的小費文化。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後疫情時代護士成稀缺資源,窮富國掀另類爭奪戰(下)

儘管專業人力輸出能為窮國帶來外匯收入,進一步提昇經濟,但醫護人員畢竟不能以純商業考量,大量外流會引發道德疑慮。從已經缺少人力的國家挖角,要如何確保沒有剝奪他們的寶貴資源?尤其非洲狀況更複雜,每千人可能只有 0.1 名護士,遠低於全球平均的 4 人。

Ryan Fung:誰掌上市公司薪酬話語權?

全球陷入能源危機,能源安全暫時壓倒一切,ESG 投資者似乎不約而同把矛頭直指不同企業的管治(G)問題,機構投資者和投票諮詢機構均趁機向不同企業施壓,四出踢館,透過「薪酬話語權」(say on pay)代理投票來表達他們的反對意見,為不少企業帶來煩惱。

串流盛世:外語作品大熱,字幕翻譯捱窮

從西班牙的「紙房子」到法國的「亞森.羅蘋」,以至韓國的「魷魚遊戲」,非英語影視作品廣受歡迎,字幕翻譯員可謂功不可沒。他們作為節目與觀眾的橋樑,讓大家跨越語言屏障,以故事交流。但當業內求才若渴,很多譯者卻陸續離開,因為串流平台賺個滿堂紅,自己卻長年受到剝削。

印度主婦,勞動有價?

來到 2021 年,「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似乎仍根深柢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全球女性花在家務等無薪工作的時間,每天平均多達 265 分鐘,較男性的 80 分鐘高出 3 倍。不過,印度一個新成立的政黨承諾,若在選舉勝出,將會給主婦「出糧」。家務勞動同樣有價的一天,終於有望來臨?

【公務員加薪】高薪養廉,還是高薪養貪?

香港的公職人員薪金,一向差不多冠絕全球,尤其特首林鄭月娥,薪金更位列全球領導人第二,連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的人工,也比澳洲總理高。在香港、新加坡等華人社會,一直有種「高薪養廉」的想法;可是,近年香港政府民望低迷,而公職人員人工持續高企,有人直斥是「高薪養惡」甚至「高薪養貪」,究竟學者們是怎樣說的?

自定薪水,可行嗎?

比起「不勞而獲」這種非分之想,很多人其實只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自己的工作得到合理的回報。一些歐美小企試行「自設工資(Self-set pay)」制度,讓員工決定該拿多少薪水,藉此吸引頂尖人材。但老闆就不怕下屬「獅子開大口」?向來等加人工的上班族,又如何為自身「定價」?

澳洲新一代養上一代,但薪金何其多?

澳洲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老化、氣候危機等問題迫在眉睫,但這些重擔卻主要落在年輕人身上。澳洲人過往每一代都享有比以前更高的生活水平,唯獨這一代面臨落後風險。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有專文直指,澳洲新一代的壓力乃基於經濟及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國家政策亦令新一代要負擔上一代退休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