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都要比貼士?失控的美國小費文化

A+A-
紐約一家酒吧吧檯上的貼士。在美國,除了餐廳,酒吧、搭的士等也有給予小費的習慣。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小費源自英國,不過現今談得上「小費國家」的卻是美國。當地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畀貼士」,早前就有一名女侍應在 Twitter 批評一群歐洲遊客,消費 700 美元卻只給 70 美元小費。美國標準小費並非如歐洲般「加一」,事件純屬文化差異之過。不過近年就連美國人,也開始不滿本國的小費文化。

那位不滿歐洲遊客出手太低的侍應在 Twitter 憶述:「他們對我的服務讚不絕口。經理解釋通常小費要給 20%,他們說『好的』,然後就離開了。」在美國,顧客於餐廳消費時支付 20% 小費確是常態,許多接待行業的工作人員更認為,低於兩成的小費意味著他們的服務有問題。但要為一張 700 美元(約 5,490 港元)賬單,再額外支付 20%,即 140 美元(約 1,100 港元),外國人未必適應。

2020 年 3 月,明尼蘇達州一家餐廳 6.21 美元的賬單收到 500 美元的小費。報道指,疫情鼓勵了顧客慷慨給予小費,以支持商戶營運,也提高了人們對小費的期望。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餐廳的標準小費相對較高,部分原因在於工資。美國聯邦最低工資為每小時 7.25 美元(約 57 港元),但在部分州份,不少會收取小費的僱主只需向僱員支付最少每小時 2.13 美元(約 17 港元)的現金,再加上 5.12 美元的「小費抵免額」,就能符合最低工資標準。可見侍應們的收入,大多取決於能否從顧客身上拿到足夠「貼士」。

美國小費似是約定俗成,但實際上有些當地人也不明所以。一些美國 Twitter 用戶便指「我是美國人,我仍在弄清楚 20% 小費何時成為慣例」、「美國人也無法就小費規矩達成共識」。而且,僱員收入取決於小費,似乎與一般人對最低工資的認知有落差。38 歲的 Dylan Schenker 在費城任職咖啡師,他認為給小費是為了確保為你提供服務的人得到應得報酬,但確保僱員獲得公平報酬,責任絕對在僱主身上。

「金融時報」亞洲商業編輯 Leo Lewis 甚至形容,小費文化在美國已長成一頭無情怪物,因為其金額也會隨通脹上升。據報現時一些咖啡店、櫃檯服務式餐廳也要求小費,更令顧客不滿,因為它們的服務有限,員工亦至少賺取最低工資。35 歲的 Clarissa Moore 為賓夕法尼亞州一家公用事業公司的主管,直言最近連抵押貸款公司都索要小費。她認為消費者不應處處被人討貼士,這不是企業對消費者應有的態度。

在電子支付環境下,有些系統會自動提示顧客,讓他們在原本毋庸付小費的地方也留些錢,甚至有時高達帳單的 30%,令資方輕易將人手成本直接轉嫁顧客。人們只需在平板電腦上輕輕一按,咖啡師、收銀員也可以收取小費。排在後面的顧客也能看到你給了多少小費,使得給或不給,給多給少,可能都令人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