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開發(R&D)是現代經濟的重要一環,令商品和服務得以推陳出新,企業業務增長之餘,也能夠改善顧客體驗,推動整個社會進步。近日,英國學界就圍繞如何統計研發開支激烈辯論。事關英國國家統計局突然大幅調整 2020 年科研商界在研發領域的投資總額,比原先數字高出整整 60%。
詐騙
|共24篇|
FTX 風暴:Web 3.0 的發展還有未來?
僅僅不到一年前,加密貨幣、區塊鏈、NFT、Web 3.0 還是全世界最火紅熱門的創新科技,如今卻成了地獄魔咒般的世紀騙局,我們該避之惟恐不及,還是在黑暗中堅持到底?
在泰國落網的華人賭場大亨:佘智江與一帶一路倡議
近日,東南亞多國的詐騙和人口販運活動,受各地華文媒體關注,其中有關台灣人被困柬埔寨的新聞更是鋪天蓋地。日前,泰國警方拘捕一位名叫佘智江的柬埔寨公民,他被指是緬甸人口販運黑點「KK 園區」的物主之一。被捕之前,佘智江涉獵多個大型賭場和地產發展活動,是東南亞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華商。
柬埔寨詐騙手法可怕,人口販運更恐怖
柬埔寨人口販運問題嚴重,台灣網紅 Bump 早前親赴當地救出多名受害者,並揭露當地警察與人口販運集團合作。然而,整個柬埔寨的人口販運網絡以及受害者,恐怕牽涉範圍更廣。被拐賣者可能來自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中國;而據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節目 101 East 上月中的報道,人口販運集團成員更與柬埔寨政界高層人物有密切關係。
棺材船:19 世紀的保險詐騙手段
在某些特別情況下,沉沒了的船,比正常航行的船更加值錢 —— 那就是詐騙保險的時候。在 19 世紀的英國,殖民主義走向顛峰,海洋活動繁盛,現代資本市場興起,也催生了一種名為「棺材船」(coffin ships)的保險詐騙手段,有無良商人會想辦法令破船加大保額,然後將之弄沉於大海中,以獲取巨額賠償。
林喜兒:新創大騙局 —— 一滴血的騙局
此時的 Elizabeth 還沒有蛻變成後來在媒體出現的形象,也不見得口才特別好,不懂包裝不懂交際,甚至完全沒有領導才華,不過已踏出了錯的一步。後來怎樣獲得政商界的支持,怎樣把自己塑造成女版Steve Jobs,希望好戲在後頭。
迷戀安娜:詐騙(劇)高手的危險魅力
Netflix 原創影集「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上架首週,全球錄得 1.96 億小時的觀看時數,佔據該串流平台十大英語影集首位。作為此劇藍本、揭露妙齡俄女 Anna Sorokin 騙盡紐約銀行、酒店及上流社會的報道,亦是刊載雜誌「紐約」當年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第三位。這位冒充富家女來享受榮華的詐騙犯,為何未有激起民憤,反而俘虜萬千人心?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就此分析詐騙高手的危險魅力。
紀浩基:創造安娜 —— 社交媒體的騙徒育成記
這種媒體騙徒是現代版的祈福黨,永遠給予受害人一個美好的應許之地,只要付出少許,就能帶你實現夢想,但夢想最後只有一個人能實現:通常都是他/她自己。
【圖解】網上交友,總遇上詐騙王?
Netflix 犯罪紀錄片「Tinder 詐騙王」上架後即成為熱話。 Simon Leviev 自稱是以色列鑽石大王 Lev Leviev 的兒子,藉假扮富二代在交友應用程式 Tinder 上情感詐騙不同國籍的女士,詐騙金額高達千萬美元。網上交友,甚至尋找愛情,有多普遍?香港網戀騙案的趨勢又是如何?
林喜兒:Tinder 詐騙王 —— 女人的弱點?
來到 21 世紀,行騙是與時並進,還是萬變不離其宗?雖則這個年代「起底」沒有難度,「Google」在這齣紀錄片中不斷出現,同時騙子也懂得利用社交媒體「自我創造」。
印度「大師」與他們的產業
有人追求靈性覺醒,自然就有提供指引的導師。但世上總有一些「先知」或「心靈導師」,打著啟蒙世人的幌子行騙。「經濟學人」報道指,印度就有特別多追隨者,成為假大師予取予攜的犧牲品。
【𢲷晒頭】巧妙地偷書稿,所為何事?
近年,不少不法之徒寄送釣魚電郵至圖書業界各類型的作者、代理及編輯,為的是騙取作品原稿,但騙徒既不會將作品轉售圖利,也不會將之公開上網。偷書稿賊犯案動機不明,使得出版業大感困惑,也難以防範。
Neo:「信用欺詐師 JP:公主篇」—— 最好的演員,才是最壞的騙子
他們是最好的演員,卻又是最壞的騙子,假裝自己很快樂,其實根本不快樂。我們只能猜到達子、少爺仔和理察,永遠都會平安無事,卻猜不到傑西和 Star 幫了這次忙後,再也無法來湊一腳。
網絡黃昏戀騙局
從未見過的那個他或她,也許更添一層神秘感。不過,這個在電話裡道盡甜言蜜語的人,假如有日突然跟你說急需周轉,或許就是網戀的終結、詐騙的開端。在美國,向年長者甚至老人家下手,隨時能騙取更大金額。
網上購物,小心買到…… 垃圾?
網購方便,但同時危機四伏。美國近年有不法之徒專門在垃圾站「尋寶」,把尚有價值的物品清理乾淨後訛稱是「全新商品」,再擺上 Amazon 售賣。事件去到最近才開始發酵,「華爾街日報」嘗試聯絡其中的商家,更派員模擬整個過程,看看是否真能「無本生利」。
原來醫生也會故意誤診?
現代醫學昌明,只要有甚麼頭暈身㷫,我們便會向醫生求診,然後安心吃藥。殊不知,這些診斷出來的疾病,有可能只是醫生牟利的手段。雜誌「大西洋」便刊文,解釋醫生誤診的危險性和故意誤診的原因。
用手機時舉手投足,足以識別你的身份?
網絡科技便利生活,但同時使不法分子更容易在熒幕後盜用身份和入侵戶口,使他人蒙受損失。有些網上企業,或需要使用者進行多重認證,除了密碼,生物認證如指紋和面容識別等,亦愈趨流行。然而,「張良計」下總有「過牆梯」,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下一級的安全識別或可利用他人難以複製的特徵來區分。
陶傑:巴黎聖母院和中國騙子
巴黎聖母院大火期間,中國網絡除了歡呼天譴、贊同上帝隔世降天火懲罰火燒圓明園之罪惡,還有一條籌款短訊流行。不幸此一短訊在中國網絡喧嘩之中,又迅速被識穿為詐騙。
李衍蒨:「詐死」的藝術
2002 年,曾經任職於英國懲教署的 John Darwin 乘著獨木舟出海,打算在上班前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誰料,當天他沒有如常上班。在家的妻子十分擔心,前往警察局報案,警方立刻派出搜救隊伍於這名男子泛舟的一帶水域進行搜索,但是唯一的收穫只有男子曾使用的船槳。翌日,搜救隊伍再度前往搜索時,找到了男子獨木舟的船骸,他的妻子接到消息後傷心欲絕,面對媒體採訪,無不是陳述只想盡快找回丈夫的憂愁。然而誰知道,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這名男子本尊正在自家經營的旅館將一切看在眼裡。
不為人知的加拿大法例:假裝施巫術罪
加拿大有專門針對假女巫的法例,由 19 世紀末至今,「假裝施巫術」仍屬刑事罪行,最近就有兩名女性因此遭起訴;同時政府有鑑於法例不合時宜,國會已經通過廢法,有專業女巫讚揚此舉能去除女巫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