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騙案成大患,各國各出辣招

A+A-
圖片來源:Peace-loving/Shutterstock

因每日收到大量垃圾來電及短訊,為免誤墮騙局,不少人一看到陌生電話,就會選擇不接。港府近日會以電話及短訊形式,抽查市民是否符合領取消費劵資格,令人擔心會誤認政府電話為詐騙來電。事實上,詐騙來電造成的不便及巨大財政損失,已成為各國政府及電訊供應商首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英國:國家牽頭,兼顧預防到事後調查

上月,為應對每年對英國經濟造成約 70 億英鎊損失的犯罪行為,內政部帶頭實施一系列針對措施。當地警方及國家打擊犯罪調查局(National Crime Agency)招募 400 名「專業調查員」,以追查大規模欺詐活動,同時要求銀行延長處理付款時間,以便調查可疑付款。社交媒體公司亦需要提供「舉報」按鈕,讓用戶「舉報欺詐或騙局」。當局會提供網上匯報途徑,讓消費者更方便快捷地通報違法行為。

新措施包括徹底禁止以推銷電話銷售任何金融產品,鑑於詐騙者可能使用看似合法的電話號碼致電受害人,所以當局將與通訊管理局(Ofcom)合作制止詐欺行為。另一項禁令是禁止「SIM 卡農場」,像可加載多張電話 SIM 卡、同時發送大量詐騙短訊的 GSM 閘道器(GSM gateway)。而由於欺詐行為通常來自英國境外,情報部門將採取行動打擊欺詐計劃。

保守黨議員、英國銀行家協會前主席 Anthony Browne 表示,欺詐行為為數百萬人帶來財務及情感困擾:「科技行業、電話公司及和金融服務公司必須承擔起保護用戶的責任,從一開始就阻止欺詐行為發生,共同努力杜絕欺詐。我們可以利用欺詐者所使用的技術來阻止他們。」

各地主戰力:電訊公司

事實上,在其他國家,電訊公司的確是防範詐騙電話的主力。2021 年底,加拿大廣播電視及通訊委員會(CRTC)推出名為 STIR/SHAKEN 的新技術,助電訊公司檢測進行欺騙攻擊或更改電話號碼以掩飾身份的電話。但 CRTC 電訊執法主任 Alain Garneau 表示:「老實說,這是一個全球問題…… 沒有靈丹妙藥。但通過我們提出的所有措施,我認為我們有能力…… 減少這些垃圾電話的數量。」這項技術不能阻止詐欺電話出現,而是讓電訊公司識別電話,在來電時標記諸如「潛在欺詐」之類的警告,是否接聽仍由用戶決定。

更甚是,詐騙者可從世界各地購買合法的加拿大電話號碼,以繞過 STIR/SHAKEN。不過,當地一些電訊公司正開發不同技術對抗詐騙行為,像 Bell 開發出人工智能程式,可以檢測單個號碼自動撥出大量電話,而 Telus 及 Rogers 則為客戶開發檢測及阻止垃圾電話的程式。

去年 7 月,澳洲亦實施新法,要求所有電訊供應商識別、追蹤及阻止短訊詐騙,更要他們公佈資訊、幫助客戶主動管理及報告短訊詐騙、與其他電訊供應商共享有關資訊,以及向當局報告已識別的詐騙行為。違反新法律的供應商將面臨高達 25 萬澳元的罰款。

通訊部長 Michelle Rowland 表示:「大多數澳洲人要不收過詐騙短訊,要不認識收過詐騙短訊的人,可見落入陷阱多麼容易。這些新規則旨在破壞詐騙者的商業模式,將有助保護弱勢的澳洲人免遭詐騙者入侵銀行賬戶、社交媒體及網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