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共87篇|

陽傘男子:日男也撐傘防曬

踏入 8 月,日本全國高溫不降,尤其是西部地區,將有更多超過 35℃ 的酷熱日子。當局頻頻呼籲,市民應提防中暑,包括在艷陽天下撐傘遮陰。過去男士們為了瀟灑,往往對陽傘敬而遠之。無奈今夏格外炎熱,不少人為免曝曬致病,顧不得甚麼男子漢形象,改與女友妻子女同事看齊,學習做個「陽傘男子」。更神奇的是,他們一試難忘,從此傘不離手。

成人玩偶:從羅馬古詩到大航海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 150 年前的巴黎,獨身主義盛行,著名的法國自然派小說家龔固爾兄弟(Goncourt Brothers)的編年體作品「龔固爾日記」中,曾記述他們去過一家妓院,並聽到一個謠言,說棲身另一家妓院的機械人,跟人類難以辨別。儘管只是男性在歡場尋樂的輕狂之言,卻是首次有類近「Femoid」——即女性人偶(Female humanoid)的記載。當年的傳言,卻成為 21 世紀的預言。第一家性玩偶妓院,今年初正式在巴黎開業,讓栩栩如生的女性人偶,解決單身男子的生理需要。一個男人愛上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女人,繼而發生性關係,這些有關性玩偶、性雕塑或性機械人的念頭,其實在人類歷史已存在了數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所記載,比馬龍根據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造了一個象牙雕塑,最後他不但愛上自己的作品,更為雕塑起名伽拉忒亞,或就成了後世所有性玩偶的雛型。

解構戀物:達爾文的鬍子、濕疹與進化論

時尚雜誌不時都會撰文教導男士如何打理自己的鬍子,讓少男洗脫稚嫩,加添幾分成熟和瀟灑。面孔上濃密旺盛的毛髮,是男性魅力的象徵。然而,吊詭之處在於體毛和魅力兩者之間的連結,是人類的生物天性嗎?抑或,只是上流人士為樹立時尚而費神姿整?關鍵人物是達爾文 —— 那個歷史上最能以一把大鬍子讓後世銘記的生物學家。因為鬍子與男性魅力的曖昧關係,很可能是其進化論的附加內容。

虛報素食人數,到底有何著數?

以往曾有「非正式」估算,聲稱超過 3 分之 1 的印度人都吃素。印度 3 個大型官方調查亦指,相信約有 23% 至 37% 的印度人是素食分子。但人類學家 Balmurli Natrajan 與經濟學家 Suraj Jacob 的最新研究直指,印度並非素食者為主的國家。他們表示,其實只有 20% 的印度人是素食者,但很多調查基於「文化及政治壓力」,誇大食素者的數目,而漏報吃肉 —— 尤其是牛肉 —— 的人數。

日本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住宅結構?

最諷刺的是,支持這個家庭住宅空間想像的男性,自己並不存在於裡面。建立在住宅上的家族空間似是日本藝術品「箱庭」一樣,是個費盡心思維持的理想空間。最美好的一瞬間是在外面、透過個人感官發現,從內部滲漏出燈光、飯香、孩子的笑聲,而自己始終身處外部,作為觀察者欣賞。

護瞳行動:女人長命也是苦

長壽不一定是福氣。年老就少不免伴隨著各種病症,眼疾就是其中之一。政府曾在 2014 年發表「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報告書,在香港約 17 多萬視障人士中,近六成是女性,而 70 歲及以上的視障人士則佔 65.4%。近四成的視障人士只有小學程度。以上數字是否有關聯,要再仔細考究。不過護瞳行動眼科顧問林傑人醫生,則從社會角度解讀數字。

新「粉雄救兵」跳出中伏魔咒

長久的觀影經驗教會我們,續集無非是消費口碑的中伏系列,不過最近 Netflix 重啟的真人騷「粉雄救兵(Queer Eye)」似乎就跳出魔咒。儘管新一季徹底更換主持陣容,但同志改造直男梗依舊。開播而來好評如潮,更在「爛蕃茄」獲得 100% 新鮮度,大有超越前作之勢。不過新一季究竟贏在哪裡?不為別的,只為時機正好,甚至說是一場下給生活閉鬱的男士們的及時雨也不為過。

逃避可恥又沒用,男士們去看心理治療吧!

很多感到情緒窒息的男士,害怕面對自己的感情,更遑論理解他人感受。這會令關係緊張起來,更可能導致災難性,甚至暴力的後果。她強調不應把男士全部病理化,但倘若男士能破除世俗眼光,自行尋求心理治療,這些同樣被壓迫的男性,或會成為挑戰父權主義的重要一員,並藉此反思性別定形、合理化性暴力、貶抑女性等文化。有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指:「假如男性無法面對自身的痛若,他們亦不太可能同情他人的痛苦。」

方俊傑:「神奇女郎」 —— 兩頭唔到岸

執筆時,新一屆奧斯卡得獎名單尚未揭曉;文章出街時,應該公諸於世了。最佳外語片其實是最難估計賽果的項目,因為,跟政治關係太過千絲萬縷。去年,「伊朗式遷居」(The Salesman)擊敗「爸不得妳快樂」(Toni Erdmann),便算爆了個小小冷門。更經典是德國「白色恐懼」(The White Ribbon)跟法國「先知」(A Prophet)齊齊輸給阿根廷代表「謎情追兇」(The Secret in Their Eyes)的那一屆。今屆呢?賽前大熱是瑞典的「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但我先看了智利選手「神奇女郎」(A Fantastic Woman)。

賽車女郎:女權分子罪大惡極

一級方程式宣佈,往後賽事將取消聘用賽車女郎,指這個傳統慣例已不合時宜,有違當下的社會價值觀。贏得衛道人士稱許之際,卻有不少賽車女郎反而表示不滿,認為這除了讓她們丟失工作,同時也根本沒有為她們平反。禁令一下,反而判定了過去的指責言論都屬正確,她們只是被贊助商物化消費,衣著暴露的花瓶角色。有賽車女郎認為,批評者根本未有真正了解賽車女郎的工作以至制服樣式,便以女性權益騎劫了她們的工作權益:「我不曾覺得不舒服。我喜歡我的工作,如果我不喜歡,我才不會做。沒有人強迫我們,這是我們的選擇。」無疑是女性主義反被基層女性反噬的一次例證。

藍即男,紅即女,是從何而來?

顏色本身並無「性別」,一切取決於人,賦予顏色何種「性別」;久而久之,形成集體先入為主的印象。因此人對顏色的定型亦非一成不變。以藍與粉紅為例,紐約時裝學院博物館總監 Valerie Steele 指:「在 18 世紀,上流社會的男孩與女孩,分別以穿粉紅及藍色為主。」原因在當時,粉色被認為是男孩的顏色。

德國推「出租男老師」,全因生活中缺乏男性?

男老師是德國小學中的「稀有動物」,對當地的孩子來說,小學生活首 4 年能見到一位男老師是不得了的經歷。為了改變這種扭曲的情況,不來梅大學教授 Christoph Fantini 在 5 年前在當地發起了「租借男老師計劃(Rent a Teacherman)」,學校可以聘請正在修讀教育課程的男學生到校,這樣對教學雙方均有好處:仍在學的男老師也可以獲得寶貴經驗及賺一點薪水,而孩子們看到男性也可以當小學教師,明白職業沒有性別的規限。

女孩也認為男孩更聰明?

研究過程包括向 5 歲至 7 歲的兒童講述兩個故事:一個故事是講「非常非常非常聰明的人」,另一個講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人」,然後問兒童,哪一個故事講的是男孩,哪一個是女孩。所有 5 歲的男孩都說聰明的人是男孩,所有 5 歲的女孩也都肯定聰明的人是女孩。但是 6 歲組別的女孩的答案有所動搖,僅僅過了 1 年,她們對「聰明的女孩」的信心下降了 20 %。

李衍蒨:是「他」?還是「她」?

法醫人類學其中一個範疇是要推斷死者的性別(sex)。而作為人類學家,我們十分強調我們所推斷的是男女生理結構的不一,而不是社會一般接受或認知的男、女性分別。後者為社會概念及世俗所界定,而前者則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案件就是用來解釋,人類學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兩者分別及重要性的最好證明。

莫問雌雄:日本中性史

最近日本中性潮冒起,店舖紛紛推出男女通用的美妝用品,打扮起來猶如雌雄同體,走在街上單憑外貌都不足以判斷孰男孰女,同時出現的還有打著「無性別男子」(ジェンダーレス男子,Genderless Men)旗號的藝人。在日本居住 22 年的密歇根大學人類學教授 Jennifer Robertson 指:「這些人正在模糊男女的界線,擴大生為男兒的人的服裝範圍。」不知底蘊的人把它當成一時的潮流風尚,事實上,性別界線模糊在日本可以回溯一段悠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