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可恥又沒用,男士們去看心理治療吧!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洛杉磯作家 Sofia Barrett-Ibarria 早前與一名男士初次約會,開始時氣氛不錯,但沒聊多久,男士對她訴說種種困擾,包括潛伏的飲食失調、沒自信,甚至與父親的關係惡劣,而當她提議去向心理治療師求助,對方立即改變話題。二人從此沒再見面,只是比起可惜,此事令她堅信 —— 無論是否處於危機,或經歷情感創傷,所有男人都該去看心理治療,這不僅為了他們著想,對其伴侶、甚至整個社會皆有裨益。

Barrett-Ibarria 指出,很多感到情緒窒息的男士,害怕面對自己的感情,更遑論理解他人感受。這會令關係緊張起來,更可能導致災難性,甚至暴力的後果。她強調,不應把男士全部病理化,但倘若男士能破除世俗眼光,自行尋求心理治療,這些同樣被壓迫的男性,或會成為挑戰父權主義的重要一員,並藉此反思性別定形、合理化性暴力、貶抑女性等文化。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Your Emotional Self 」作者 Beverly Engel 稱 :「假如男性無法面對自身的痛若,他們亦不太可能同情他人的痛苦。」

事實上,Barrett-Ibarria 本人亦不時接受心理治療或輔導,特別是當人生出現起伏。但這樣做的男性則少之又少。加拿大聖米迦勒醫院( St. Michael’s Hospital )與臨床評估科學研究院(ICES)曾於 2014 年發表研究,結果顯示當面臨危機時,女性比男性較為願意尋求心理輔導。而另一份在 2012 年發表於期刊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的研究則指,男性傾向借助外部應對機制,如借酒消愁、吸毒等;於是女性一般被社會認定為情緒調停者,吸收身邊所有人的感受,包括她的丈夫、父親和兒子。

專家相信,心理治療能讓男性更能理解受壓迫的女性,而非隔岸觀火,甚或傷害對方。 圖片來源:路透社

Engel 認為,我們有需要認識眾多阻礙男性求助的社會和情感屏障,當中有些更是自幼就根深柢固。「在絕大部分文化中,男性都被教育要堅強、強大、為自己而戰,從小就不能哭,所以他們會將較為脆弱的情緒抑壓在心底,因為尋求治療會讓他們自覺似是失敗了。」

性治療師 Joe Kort 補充,很多男士都是在婚姻輔導初次接觸專業治療師,這種情況會讓他們有種錯覺,認為類似的治療都是「女性專屬空間」,因而對心理治療產生抗拒。

由此可見,心理治療對男性而言,乃不為而非不能也。Engel 解釋,他們如能克服障礙,治療能夠成為一個安心的空間,認識自己在情商和同理心上的缺陷和距離,而毋須害怕被人論斷或擔心是「示弱」的表現。當男士學會面對個人感受和觀形察色,他們能成為更貼心的情人和性伴侶,更理解女性。尤其是對「同意發生性行為」差異的理解,及更富同理心,男性通常不被教導去珍惜和重視,卻能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培養出來。

一直以來,在社會撕裂和面臨壓迫時,經常是由女性肩負尋找解決方案的任務。不過 Barrett-Ibarria 認為此時此刻,無論男士處於甚麼精神狀態,讓他們嘗試接受至少一次心理治療,去糾正這種不平衡,是極為重要。她給所有男性一句忠告:「想要樂趣和笑話,可以找人約會,但想要求助的話,就去找治療師 —— 把兩者混為一談,對我們彼此都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