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海葵反思(上)—— 五百年一遇雨災損失億億聲?

A+A-
圖片來源:Zhang Wei/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颱風「海葵」降雨雲團在香港引發暴雨,水淹全城,相信替政府、商界、交通工具營運商⋯⋯ 甚至山坡富宅業主,也上了一課,切膚體會到應對氣候風險的重要性。

ESG 世界經常提到的 TCFD,當中就涉及實體風險及轉型風險,今次的雨災例子,相信就能夠讓一向以為氣候危機距離很遙遠的城市人口,明白到為何要花功夫減緩和適應氣候問題。

這幾天香港多處地方出現淹水、土石流和道路中斷等重大災情,彭博就估算,今次世紀暴雨可能造成超過 1 億美元(約 7.8 億港元)的損失,理賠主要來自車輛和被淹沒的基礎設施。

而追溯至 2018 年颱風「山竹」及 2017 年颱風「天鴿」,其實也分別引起 4.7 億美元(約 36.85 億港元)及 1.4 億美元(約 11 億港元)索償。表面上保險公司成為最大輸家,不過之前在「氣候危機下,電費加價,保費也加價」也提到,其實這是個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遊戲,未來財險保費也勢必加價,硬食的始終是用戶。

除了實體風險,轉型風險也不容忽視,單計 9 月的兩次因颱風停市,估計亦將分別為港交所及港府造成逾 2,500 萬和近 6 億元的收入損失。

據港交所資料顯示,2020 至 2023 年期間,港股因惡劣天氣而全日停市共有 5 次,其中 4 次是由於掛起 8 號颱風。有媒體就統計,停市造成的損失不菲:

以今年首八個月大市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約 1,120 億元計,港股已損失 1,120 億元成交額,9 月 2 次停市損失 2,240 億元成交額;以現時向買賣雙方收取交易所交易費 0.00565% 計,港交所昨日收入損失約 1,262.6 萬元;現時港府向買賣雙方分別徵收 0.13% 的股票印花稅,港股昨停市令庫房收入減 2.91 億元,本月兩次停市共造成 5.82 億元收入損失。

事實上,為免打風影響股市運作(影響收入?),本地監管部門擬加快研究「打風照炒股」的可行性。有外媒早前就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港交所(388)、證監會及金管局所組成的工作小組正起草新計劃,擬允許颱風及暴雨等惡劣天氣期間繼續正常的股票交易。這種用「加班」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做法,也算是令企業更「可持續賺錢」的一種方法。

話說回來,今次一小時錄得 6 吋降雨量,創下 1884 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紀錄雨災之誇張,政府就形容為 500 年一遇。既然危機如此大,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到底該推行哪些措施?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