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總裁:香港本地虛擬金融困難重重,攻年輕人卻遇上移民潮

A+A-
香港虛擬壽險公司 Bowtie 主攻本地年輕人,廣告鋪天蓋地。 圖片來源:Bowtie/Facebook

過去幾年,香港監管機構金管局及保監局相繼推出新虛擬服務牌照及有關便利政策(例如沙盒試驗),涵蓋銀行及保險公司,讓香港市民可在指尖間接觸金融服務,亦讓這城市的數碼化步伐及得上周邊國家或地區,甚至領先他們。

這些初創機構斷然不會以銀髮族為目標,品牌定位上沒有一個不是以年輕人市場為主,配合介面上的生動卡通及遊戲化方式(gamification),例如回贈抽獎、完成任務獲得獎賞等,讓用戶感到金融服務不一定沉悶,亦有助吸納新客戶。

但問題是,虛擬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遇上重大挑戰。近年香港社會動盪,不少年輕人及中產家庭選擇離開香港。統計處公佈數據顯示,2021 年中對比去年同期,淨流出近 9 萬人,而這或許僅佔一部分 —— 很多家長 7、8 月才會正式起行,以遷就兒女上學,有些人則仍在左思右想。

年輕人及中產家庭流失,對於這些新進的虛擬金融公司而言,就如面對一個正在萎縮的市場。當金融欠缺規模化效應,便難以生存,何況競爭對手何其多,虛擬銀行本身已經有 8 間,虛擬保險有 4 間。至於轉移目標至本地的較成熟客群,在策略上不太行得通。

以前財爺曾俊華任顧問、本地薑創立的虛擬壽險公司 Bowtie 為例,其早年 A 輪融資 3,000 萬美元集資額破當時香港紀錄,定位主攻本地年輕人,廣告鋪天蓋地。但不得不說,開業 2 年至今,它在數據上仍然未盡如人意,香港保監局數據顯示,其 2020 年年度化保費僅得 2,400 餘萬港元。Bowtie 創辦人早前曾說,今年首 5 個月新造保費已超去年全年,但以低基數而言,增長仍略嫌太慢。

刻下,這些虛擬金融服務供應商,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在本身市場高度競爭,卻遇上目標客群萎縮時,只能夠著眼於向外擴張。然而,就算是最「就手」的內地市場,一些在本港相當顯赫的亞洲大型保險公司,仍久久未能獲得內地業務牌照,更何況是本地初創公司。

相反,以 2013 年在德國成立的歐洲虛擬銀行 N26 為例,它在 8 年來發展迅速,涵蓋歐美逾 20 個國家,真真正正成為一間區域性銀行,毋須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而其現時的最新目標估值高達 100 億美元。

諷刺的是,歐洲擁有眾多國家,卻能在 N26 的發展上體現高度融通,業務橫跨多個國家,甚至隔了一個大西洋的美國;而香港初創金融公司縱有多大創意,在一河之隔仍然難以發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半隻腳踩咗入金融,鍾意喺香港最貴摩天大廈天台點評經濟、金融、時事,有高高在上嘅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