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總裁:虛擬保險紛紛增資,Insurtech 香港有肉食?

A+A-
今年 8 月,安我保險與插畫家合作,於上環東街畫下壁畫以作宣傳。 圖片來源:Avo/Facebook

香港虛擬金融爭鬥格局塵埃落定,新競爭者已經進場,監管機構例如金管局及保監局亦不容易再增發牌照,避免市場出現惡性競爭。爭取市場佔有率是這些新機構目前的首要任務,要打倒傳統行業巨頭,增資是少不免。

虛擬銀行現有股東已經不斷增資,據「明報」統計,截至今年 9 月 9 日,最少有 5 間銀行已經擴充資本

虛擬保險公司亦已籌得新一批彈藥。據了解,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家族旗下的 Avo(安我保險),最近成功獲得原股東增資 2.6 億港元 A 類普通股,但未有新股東加入。最新一輪亞洲保險出資 1.28 億港元,高瓴資本出資 1.23 億港元,美資對沖基金 Two Sigma 則僅出資 866 萬港元。

增資後,在具有投票權的 A 類普通股中,亞洲保險佔有 49.3% 權益,高瓴資本佔 47.3%,Two Sigma 則佔 3.33%。是次增資每股作價為 2.2541 港元,較以前每股平均價約 1.04 港元,估值升近 1 倍至 8 億港元。

市場傳聞曾破香港 A 輪融資紀錄的虛擬保險公司 Bowtie,亦已經完成新一輪融資,尚未正式對外公佈。另一間主攻一般保險的 OneDegree,今年 8 月亦公佈於 B1 輪融資中籌集得 2,800 萬美元(約 2.18 億港元)。

渠道限制多

虛擬保險公司目前面臨的難題,是難以透過單一網上銷售渠道成功獲客,兼且本身與客戶接觸點極少 —— 沒有人無時無刻都想買保險。而在傳統的保險公司中,無論採用代理、經紀、銀行保險、直接保險,線上或線下的靈活度均較高。

兼且,如果僅靠網上直接保險,是否能夠獲得保監局核准,直接銷售利潤率更高的終身類型保單仍然成疑。因此,現時這些虛擬保險公司需要以迂迴的線下渠道,例如開設 Cafe、醫務所來增加與潛在客群的接觸。

對比虛擬保險公司與正式人壽牌照公司,我們可以比較差不多時候展開營業、前財爺曾俊華有份的 Bowtie,及立法會議員陳健波有份的立橋人壽作比較。前者於 2018 年 12 月獲得保監局批出首張虛擬保險牌照,後者則於 2019 年 4 月獲准從事不限渠道的人壽保險業務

今年上半年新造保費(premium)的比拚下,Bowtie 有關保費僅約 2,500 萬港元,雖然按年錄得增長,但對比龐大融資額以及鋪天蓋地營銷而言,難言算有成績;主攻自願醫保這類產品賠付率亦可以非常浮動。立橋人壽則主打儲蓄類型產品,上半年保費錄得逾 8,000 萬港元,主要靠出售利潤率較低的短期儲蓄保險為主,但其亦已經逐漸銷售年期較長壽險。

保險種類奇特

個別虛擬保險公司的「新式產品」亦頗為奇特。以 Avo 為例,本總裁以前文章曾談及,保險是用作轉嫁風險之用,風險太低則沒有空間讓保險產品生存。Avo 的電子錢包保險稱保障未經授權的信用卡交易,但此風險本來就接近不存在,因為金管局曾提出過「一般而言如果這些信用卡、儲值支付工具賬戶持有人確實沒有授權有關扣帳,並不需為未經授權交易承擔責任」。

而 Avo 最新的「在家工作保險」,保障範疇亦是趣味多於實際,包括因工作空間設計或條件不佳而導致人體工學或姿勢性受傷所引致的手術費用;因在家居或共享工作空間工作而患上精神困擾,由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輔導或治療之費用。這些保險如何核保,本總裁都有興趣想知,而這些事情發生機率似乎難過中六合彩。

總體而言,虛擬保險要在香港打倒傳統保險並不容易,除了本總裁早前文章談及的客群流失因素,未來這個行業需要監管放鬆,以及在生態圈建構上有更多創意。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半隻腳踩咗入金融,鍾意喺香港最貴摩天大廈天台點評經濟、金融、時事,有高高在上嘅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