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並肩作戰的時刻

A+A-
1940 年 3 月,皇家輕工兵團(Pioneer Corps)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並肩在巴勒斯坦受訓。 圖片來源:Central Press/Getty Images

以巴局勢近日持續惡化,全世界都關注各國領袖如何能夠平息衝突。自從 1948 年以色列獨立戰爭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對立局面已經持續超過 70 年,人們也許很難想像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肩並肩、一同作戰的畫面,然而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時刻。歷史學家 Mustafa Abbasi 曾在期刊 War in History 發表文章,講述巴勒斯坦志願軍在二戰時的故事。

一個地方,幾種態度

隨著一戰結束、鄂圖曼帝國戰敗,巴勒斯坦落入英國託管之中。當時阿拉伯領袖極力爭取民族自決,在 1936 年 4 月,一眾阿拉伯政黨領袖成立「阿拉伯高級委員會」統一抗爭活動,不過翌年 9 月就被英國指為非法組織,大多數成員被流放或者被拘留。於是到二戰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缺乏統一而有組織的領導陣營,為大眾訂立戰時行動方向,阿拉伯人口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中立、反英和親英。

很多媒體、特別是以色列報章,聚焦於 1941 年耶路撒冷大穆夫提侯賽尼(Amin al-Husseini)與納粹德國領袖希特拉(Adolf Hitler)的一場會面。侯賽尼被指支持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會議後他亦牽頭成立親德的「自由阿拉伯軍團」(Free Arabian Legion),在中東戰線對抗英國軍隊。然而,當年眾多巴勒斯坦人參與對抗納粹分子的英勇事蹟,卻就此被淹沒在歷史長河。

Abbasi 指出,當時一部分巴勒斯坦民眾認為有必要站在英國一方,延遲民族主義訴求,齊心協力對抗德國人及其盟友,並要求在戰爭結束時得到補償。就如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約旦地區一樣,此派別的支持者多來自巴勒斯坦的菁英,包括反對派領袖、城市市長、部落首領和村莊領袖、高級官員、商人和工業家、宗教教士等。相關活動分子積極參與親英宣傳,與英國當局深入合作,更毫不猶豫地支持加入英國軍隊的志願服務。

出於經濟考量服役

要確定二戰期間巴勒斯坦志願軍的人數並不容易,而大量檔案記錄和個人文件損毀,加上戰後沒有組織紀念志願軍事蹟,令研究工作難上加難。不過,仍然有少量報告可以供後世學者參考。Abbasi 認為相對可靠的是史學家 Ashley Jackson 整理英國官方檔案後的講法 —— 在各個軍種中服役的阿拉伯志願者有 12,000 名,猶太志願者有 30,000 名。另有講法認為阿拉伯志願者數目界乎 9,000 至 17,000 人。

Abbasi 分析指,當時大多數志願軍都是年輕村民,參軍原因多出於經濟考量。城市居民因經濟條件較好,不太熱衷於遠離巴勒斯坦服兵役。當政府在城市分發傳單號召年輕阿拉伯人當志願兵後,有情報人員詢問一些看過傳單的人之看法。一位年輕人回答:「我們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為甚麼要離開城市?」當年一份名為 Filastin 的報章明確提到,多數向入伍辦公室申請的年輕人是村民,也有一些是來自城市但未有穩定工作的人。

二戰期間,為英軍擔任志願者的猶太人。 圖片來源:Jewish Chronicle/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Abbasi 其中一個受訪者 Radwan Sa’id 說,他當年從加利利的 Kafar Kana 村搬到海法,曾嘗試賣雞蛋。他決定入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另一個是冒險,想看看廣闊的世界。他被編入皇家輕工兵團(Royal Pioneer Corps)的 401 排,後來甚至說服家中兄弟入伍。另一個受訪者 Zaki Jubran 也是從村子移居到海法找機會,一直當臨時工,到 1942 年和兄弟 Atif 決定入伍,他自己在英國為食堂服務當文書,Atif 則在北非為空軍擔任司機和助手。

此外 Abbasi 補充,戰爭時期經濟狀況嚴峻,軍隊為軍人和他們的家人提供了豐厚的經濟報酬,如廉價食品、衣物、護理等。當然,阿拉伯人的參軍動機十分多樣,也有人出於意識形態原因,反對納粹意識形態,忠於英國和他們所代表的價值觀,尤其是受到英國教育和文化影響的城市精英和知識分子。而猶太人之所以入伍,主要是反對納粹德國及其對待猶太人的種族政策,也有人希望將來振興猶太軍隊。

在戰爭前半段,阿拉伯和猶太志願軍會混合在同一單位服役,由相同的英國軍官在相同的軍事基地接受培訓,肩並肩參加同一戰役,有人被俘或者戰死,例如皇家輕工兵團 401 排和中東突擊隊 51 營(Middle East Commando Unit 51)。Abbasi 強調,阿拉伯志願軍服役的範圍比以前所知的要廣泛得多,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戰地和後方服役,他們的貢獻,與大英帝國的其他戰士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