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廠停產,英國零售商轉向本地自救?

A+A-
英國本地紡織品製造商 Paul James 為家庭企業,由 1976 年營業至今。 圖片來源:Paul James/Facebook

自中國經濟轉型以來,靠低成本成功吸引了大量企業投資,尤其是服裝業,H&M、Zara、Forever 21 等品牌皆與中國工廠合作。但中國近來因疫情而關閉工廠,供應鏈阻斷,各個零售商不得不再次轉向本地生產商,尋找辦法自救。

本地製造商起死回生

英國各大零售商和品牌,多年來更傾向購買中國相對便宜的衣物,導致逾百間本地紡織廠倒閉。Bhavik Master 與父母於李斯特城(Leicester)經營一間針織品製造廠 Paul James,一手包辦設計、製作、銷售等過程。但自從零售商發現,他們可購買中國貨物來降低成本時,Master 的家族生意日漸低落。

直到最近中國疫情爆發,當地工廠停工,運輸阻斷,他們的訂單額竟再次回升。Master 於訪問中指出:「我們觀察到查詢及確認訂單有增長的趨勢。」由於大多中國工廠仍未恢復,高街的商店正緊急尋找方法填補空缺貨品,有些貨品 8 個星期內就需上架。他認為,現在正是英國零售商意識到在本地下單有何好處的時機。

本地工廠製造的產品從下單到送達只需 8 至 12 個星期,相比從中國海運的貨物需時 5 至 6 個月要快得多。Master 指出:「我認為 80 及 90 年代時,中國擅長投資當地工廠、本地生產、及現代機械。但現在世界各地技術已趕上,品牌是時候將目光放遠並分散生產的風險。」

解決短暫的供貨不足

英國本地製造商資訊平台 Make it British 創辦人 Kate Hills 說:「很多零售商擔心他們未來沒有存貨,因為多數產品來自遠東,尤其是紡織品。」10 年前,她發現 SARS 病毒的爆發對服裝業帶來的影響,於是成立新的貿易機構。她解釋:「我們非常依賴中國的貨船,但它們需要數個星期方能到達。除非我們找到本地製造商,否則商店的貨物將會售罄,但這也是目前商家正在做的事情。」

此次疫情正好顯示出,全球貿易面臨突然衝擊時有多脆弱。但病毒也為倖存下來的工廠提供機會,去填補供應鏈的空缺。Hills 舉例:「特別是季節性商品。我們正進入泳衣季節,但幾乎全部泳衣都是中國製造的。你會開始見到商店裡缺少中國商品,或必定少於以前。」有製造商向 Hills 表示,有些零售商對英國低價的本土生產感到驚訝,加上與市場相鄰,能消減運輸費用,同時提升該產品的環境認證。

但目前尚處於早期階段,本地產品需求的小幅度增長並不意味著人們會立即轉向本土生產,且並沒有企業可滿足所有的需求。Hills 說:「有些廠商想要保住原有的忠誠顧客,所以拒絕新訂單。他們擔心新顧客下訂後,隨疫情結束又會轉回中國廠商。他們不想要與這類顧客合作所產生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