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衝突,加上成本高漲,很多本在中國落腳的歐洲企業,如今另覓設廠之地。「德國之聲」報道,云云亞洲國家中,越南沒因兩年疫情而經濟收縮,世界銀行更預計今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約 5.5%。這令當地被看高一線,成為理想的生產線副選。不過,在華投資的吸引之處仍無法忽略。
去年 12 月,丹麥的樂高積木宣佈將斥資 10 億美元(約 78.5 億港元),在胡志明市附近設廠。據知,此為目前歐洲在越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與此同時,德國汽車零件集團 Brose 雖在中國設有 11 間工廠,現時考慮的新廠房選址亦落在泰國和越南兩國之間。德國亞太商會經理 Daniel Müller 認為:「目前看來,特別是中型公司,現在愈發努力進入越南市場,或更廣泛地把活動移出中國。」
根據穆迪分析,中國工資水平大幅上升,平均年薪從 2010 年的 5,120 歐元(約 4.2 萬港元),增至前年的 13,670 歐元(約 11.2 萬港元),對歐洲的低成本製造商而言,吸引力不復以前。加上去年歐盟對華實施制裁後,中國政府反制裁歐盟官員,一項投資協議也遭擱置;連同堅持「清零」的防疫政策,皆動搖歐盟企業視中國作為可靠生產基地的信心。評級機構惠譽的亞洲國家風險主管 Raphael Mok 更表示:
疫症爆發前,我們就已看見各大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開始從中國遷往其他成本較低的亞洲國家,包括越南。
Mok 指,越南的吸引之處在於人工較低、中產階層急速增長,以及政府大力投資基建。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報告則指,「歐盟 – 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及「歐盟 – 越南投資保護協定」(EVIPA)在前年獲批,令歐洲公司更易進入越南的公共採購市場,包括地方政府最愛的公私合作項目。歐盟與越南的雙邊貿易去年達到 490 億歐元(約 4,022 億港元),較就 EVFTA 展開談判的 2012 年多出逾一倍。
但越南荷蘭商業協會的 Matthijs van den Broek 認為,「越南作為設廠選址,會否『取代』中國,仍然有待觀察」,因為「就教育水平、勞動技術、基建及物流而言,越南仍未能與中國相比」。Muller 則指歐洲企業能否與中國脫鉤,很大程度取決於總部所在地。譬如前年德國對華的出口額,將近是法國的 5 倍。「尚未清楚德國公司會否大幅減少在華活動。對越南等國來說,這是能否指望新大型投資的先決條件。」
長遠來看,Mok 相信智能家電等高附加值製造業,仍會因為供應鏈而把中國視為生產中心。反觀利潤率較低的製造業,由於需要低成本及不太複雜的生態系統,他認為這些公司「或會繼續轉移國外,以保持較低生產成本」。Muller 展望,假如地緣政治在未來更為緊張,「各大企業將無可避免,要去尋找替代中國之選,屆時越南將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