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名,但近年工資上漲加上其他因素,正流失傢具、服裝、鞋類、旅行用品、手袋等各方面的製造和出口主導地位;西方企業陸續找上印度、越南等地作替代。不過無論哪一個地方都好,那種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的日子恐怕將成過去。「華爾街日報」報道,亞洲各地工廠正努力吸引年輕工人進廠工作,但並不容易。
過去 30 年左右,亞洲各國的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廉價產品。為融入全球經濟,中國和其他發展製造業的國家將貧困農民變成製造業工人,令出口的雪櫃、梳化等用品也變得更便宜。不過越南胡志明市服裝工廠 UnAvailable 的英國聯合創辦人 Paul Norriss 受訪時斷言:「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提供你想要的東西。大眾需要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品牌也是。」據 Norriss 觀察,癥結似乎在年輕工人身上。他指 20 多歲的工人不時會在培訓計劃期間就離職,留下來的人往往也不過工作幾年就離開。
工廠新血離開,正呈現出代際差異。年輕工人不但比父輩接受過更好的教育,也更常接觸 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媒體,他們認為工作不應該是困在工廠圍牆內。與此同時,亞洲國家人口結構變化也造就不同的就業想像。不少亞洲國家下一代生育的數字比父母輩來得少,也來得更遲,所以在 20 多歲時就要賺取穩定收入的壓力相對小。其他沒那麼辛苦又蓬勃發展的服務業,例如店員、酒店接待,比起工廠可能是更理想的選擇。美國傢具製造商 Lovesac 行政總裁 Shawn Nelson 坦言:「中國和越南等地的年輕人擁有智能手機並融入全球文化,對工廠工作不感興趣。看過影集 Kardashians 的人都不想再做這份工了,他們寧願在商店工作。」
Norriss 希望增添與工作性質截然不同的設施和活動、令工作場所變得更吸引,可以留住年輕人。其服裝廠不僅有落地玻璃窗、咖啡店,還有免費的瑜伽和舞蹈班;工人們每個月都可以參加不同團體活動,例如喝啤酒聚聚、駕小型賽車、打保齡球等。Norriss 認為:「每個人都想成為 Instagram 紅人、攝影師、造型師或在咖啡店工作。」
25 歲、有高中學歷的 Nguyen Anh Tuan 就在今年較早時,辭去河內郊區一家汽車零件工廠機械師的工作,轉而在載客車輛租賃平台 Grab 當電單車司機。雖然收入比不上在工廠工作,但 Tuan 認為值得改變,因為他現時的身份是自僱人士。回顧 3 年工廠時光,他指: 「我以前的主管經常有令人非常不快的言論,讓我壓力很大。」假如要他重回工廠,他指除非以往 400 美元的月薪能增加一倍,否則免談。為吸引和留住工人,工廠都不得不提高工資,甚至有時要付出其他代價,例如提高餐券價值,甚至為工人的子女興建幼稚園。玩具和遊戲製造商孩之寶今年就曾表示,越南和中國的勞動力短缺正推高成本。
就算亞洲工廠步向自動化生產,要找到能夠操作先進機械的工人也不容易。不同管理層表示,現時有志學習機械工程的年輕人並不足夠,即使有興趣,也會從事其他職業。另一方面,過去一旦某地工資成本上漲,製造商只需轉移到其他成本較低的地方生產即可,如今卻難以重施故技。非洲和南亞部分國家有大量勞動力,但同時許多國家政治環境不穩,又或缺乏良好基礎設施、勞動力訓練也不足,難以滿足生產需要。那怕是人口眾多、正成為生產地替代方案的印度,當地工廠經理也開始苦於留住年輕工人,因為他們更喜歡有國家計劃支持的農場生活,或者在城市打散工。經過培訓的技師,也會離開工廠從事 IT 工作。
泰國招聘公司 JacksonGrant 董事總經理 Richard Jackson 表示,廠方「要不就為想要的技能多付工資,要不就在能力要求上妥協」。商品價格則會反映一切,Barbie 娃娃製造商美泰(Mattel)在亞洲的大型生產基地亦正努力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孩之寶及美泰兩家公司都已提高產品價格。大部分鞋都在亞洲生產的 Nike 今年 6 月同樣表示,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成本也跟隨上漲。勞動力問題最終還是成為消費者的問題,獨立宏觀經濟研究公司 Talking Heads Macroeconomics 創辦人 Manoj Pradhan 受訪時稱:「我想,對於習慣從可支配收入中,拿出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來購買商品的美國消費者而言,這個購買基礎必須重新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