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大前方:製造業生態轉變的時刻?

A+A-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去年亦曾到訪北京。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美貿易戰正式展開,繼月前美國宣佈向中國達千多件商品徵收 600 億美元入口關稅後,中國迅速還擊,對美國百多件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日前中美兩大經濟體再次對碰,受影響的不僅是國內的企業,更波及世界製造業。貿易戰會否再升級還是未知之數,但中美兩國近日的關稅政策已改變了製造業生產鏈的生態。「紐約時報」報道就考察中美貿易戰的大前方,檢視這場貿易戰的初步影響。

雖然中國是當今世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隨處可見,但若細讀美國關稅戰略,可見美第一波針對的商品,逾半是屬於那些中國未有壟斷、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供應商積極輸入美國的領域。這類商品的其中一例,便是「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s,LED)」。「發光二極管」不僅是令 LED 燈發亮的必要部分,更廣泛用於不少工業生產。單計去年,美國就從中國進口價值超過 6.37 億美元的 LED。然而,中國並非美國唯一的 LED 供應國,日本與馬來西亞去年也合計出口了 5.93 億美元的 LED 到美國。

免於加徵 25% 關稅的馬來西亞 LED 製造業,視中美貿易戰為一次重大商機。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電燈企業 Oversea Lighting and Electric 的地區經理 Daniel Fong 表示,「美國市場現正割離中國,我們有更多機會以馬來西亞製商品造福美國市場」。過往中國一直大幅補貼 LED 製造業,令中國的競爭者處於下風,而現在,當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受到打擊,馬來西亞企業自然可乘虛而入,改變以往中國佔優的行業生態。

在貿易戰下,有人歡喜,必有人愁。

「中國製造」在未來的美國有甚麼位置? 圖片來源:路透社

像 LED 等各國生產品質平均的商品,自然可從另一處找到替代供應,但有些中國商品是難以取代的,就像小型船隻用來推動螺旋漿的摩打(powerhead)般。佛羅里達州造船公司 Ray Electric Outboards 向「紐約時報」表示,他們過去一直訂購中國摩打,而其船隻的設計也是因應中國摩打的大小而造,無法輕易找其他供應商的摩打代替;如果繼續訂購中國摩打,結果就是將那 25% 關稅成本轉嫁於消費者。美國航海製造業商會代表 Nicole Vasilaros 亦指,美國的關稅政策會將船艇製造成本推高近 2,000 美元,或令更少人購置船艇,影響國內業界收入。

觀察各國「平面電視(Flat-screen TVs)」製造業界因應中美貿易戰而作的變化,亦能從側面分析第一波貿易戰的形勢。「紐約時報」指出,現時「平面電視」並不在美國針對中國的徵稅清單中,但若果貿易戰升級則或會被列入清單,然而,液晶體電視製造業的全球分工模式,使他們得以避開關稅風波。像 LG、Sony 和三星等企業,雖然有使用中國製的「液晶體(liquid crystals)」,但他們早就把組裝工序交給墨西哥工廠,繼而再把完成品進口美國,所以,即使「平面電視」被加徵關稅,對於他們來影響相對較小。LG 表明,只需把更多製造工序從中國移到墨西哥,不出 6 個月便可解決問題。從此可知,第一波關稅政策對大企業的損失有限,因為他們能夠透過轉移生產組裝地點的辦法去減低成本,避免成本轉嫁消費者。

第一波中美貿易戰,極快地改變了世界各地製造業的營商環境與分工安排。不過,即使現時很多企業公司仍能變通,總有不少要成為炮灰。若貿易戰持續升溫,更多商品被列入徵稅清單,屆時的影響又是怎樣,就是仍待觀望的未知之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