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如何可以走出世界?

A+A-
印度諾伊達一間手機零件廠。 圖片來源: Sunil Ghosh/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印度人口直逼 14 億人,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國。過去,很多政治學家都預言印度會成為超級大國,可是該國社經發展始終未如預期,城市失業人口增長、通貨膨脹,甚至民主體制亦不斷倒退。隨著中國與西方世界摩擦升溫,印度又能否取而代之,成為世界工廠?德里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Aasheerwad Dwivedi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撰文,展望「印度製造」的前景。

Dwivedi 指出,一個國家要走向富裕,就要進行結構改革,由農業社會過渡成工業國家,然後再發展服務業。他批評印度在 1960 年代時未能把握機遇,於是與中國走上不一樣的發展軌跡。2014 年,時任總理莫迪推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劃,強調要創造世界級基建,消除制度僵化,推動有利創科的政策,改善營商環境,其中一個目標是鼓勵本地生產,希望在 2022 年把製造業比例提升到佔國內生產總值 25% 以上。適逢中美冷戰,外界都認為計劃出台合時。

可是,七年過去,印度的工業大國夢依然未成真。2022 年的期限到了,印度製造業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約 15%。期間,製造業的平均增幅只有大約 4.5%,未能達到提供 1 億就業職位的目標。工業發展遲緩,印度在 2020 年的總出口數字,僅比 2014 年水平微升 30 億。歐盟依然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地,其次是美國和亞洲(共佔 3 分之 1)。同一時期,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資增加 1 倍至 2020/21 年的 817 億美元,不過資金大多流入服務和電子業。

Dwivedi 認為印度的製造業還是有一些曙光。「印度製造」出台後,確實成功吸引一些知名企業投資當地的手機製造業、汽車業和製藥產業,當中包括蘋果、三星、日立和起亞汽車等跨國龍頭。2017 年到 2020 年期間,印度佔全球智能手機製造業的生產比例,由 10% 躍升至 20%。2020 年 3 月,政府又推出「生產連結獎勵計劃」(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涵蓋 13 個行業,總值逾 264 億美元,資助企業改善生產鏈和技術。

不過印度政府仍要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例如長年以來的保護主義。政府矢志推動出口,貿易政策卻依然「內向」(inwardly oriented)。Dwivedi 指印度要推動出口,就要把自己融入整條環球生產鏈,譬如中國和越南的紡織品出口就涉及外來加工。印度似乎愈來愈傾向本土保護主義,1991 年到 2014 年間,該國的最惠國關稅由 125% 大幅下調至 13%,在 2014 至 2018 年又慢慢調升回 18%,而 2014 年後,當地就再無簽署過自由貿易協定。

Dwivedi 亦批評印度政府的「生產連結獎勵計劃」缺乏針對性。印度有龐大潛力去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但該計劃支援的 13 大行業,只有汽車生產、手機生產和紡織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現時印度的低技術出口只佔勞動人口的 15%,他認為計劃應該更加聚焦。Dwivedi 指出,印度的基建能大幅改善,公營服務亦都更到位,但在製造業方面,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