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業變負累?中國「廠二代」的發展困境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創業難,守業更難。但對中國數以千計的「廠二代」來說,最難恐怕是守住父輩所創的「業」。他們所繼承的傳統製造業,當初靠著密集勞動模式蓬勃發展,如今卻因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以及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的競爭,至少 3 分 1 難以為繼。能否破舊立新、擺脫困境,成為這些接手的 8、90 後最大難題。

深圳高質量發展與新結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致鵬估計,全國 3 分 1 私營製造業正處於不同接班階段,約有 4.5 至 10 萬人從少東變成當家,但大規模世代轉型加上增長前景黯淡,相信他們多苦於「挽救家業以免破產」。張致鵬認為,由於成本上升,工廠需向高級製造轉型方能存活。不少「廠二代」亦深表認同。

29 歲的杜先生曾留學紐西蘭及赴美工作,家族在上海開了 72 年的冷氣工廠,靠父母的頭腦和拼搏,成為大型家電公司供應商,零件亦用於商業、資訊科技及醫療等行業,但效率持續低下。4 年前杜接手後銳意改革,首先是冬天全廠開暖氣。「若不改善環境,工人就不會高興,也很難做到最好。這點錢值得花。」

杜的「新派」做法還有:引入專門的工業軟件,取代會計、採購、交付等以往人手處理的流程;改造工廠車間,讓叉車更易駛往各處;重新劃分貨存和生產部門,讓平均年屆 50 歲的工人減少走動。他指 3 年內工資漲了 1 至 2 成,員工流失率維持於 5% 以下,工廠效率則大升 50%,自己更多在下午 4 時就能下班。

張澤清接管父母創辦的瑞昌市溢香農產品有限公司後,把生產過程數碼化以提升效率。 圖片來源:路透社

改造家業的「廠二代」,還有 30 歲的張澤清。本想出國修讀景觀設計的他,有感於父母創立的瑞昌市溢香農產品有限公司,必須提升技術及在電商平台增設分銷渠道,以迎合勞動力及消費模式的轉變,於是接任總經理一職,並說服抗拒轉型的雙親出錢投資。自此,這間禽蛋加工廠的生產流程全面進入數碼化。

工人把鴨蛋放入輸送帶上的蛋格,再送到真空包裝機,上方的屏幕會顯示封口速度,並估算每人的平均產量,以及包裝 1 萬隻蛋所需的時間和人手。條碼則可供追蹤從農場到門市的所有產品,讓主管以手機監控訂單、生產及送貨,並按即時數據作出決策。張澤清上任以來,銷售額每年增長 35%。他不諱言:

我有時會想,為何我們的電商能成功但別人就不行。一間公司的總經理告訴我,那是因為我是我媽媽的兒子,她會無限量支持我,即使我會失敗也好。

張澤清引入的技術部分來自黑湖科技,該公司約有 1,000 名「廠二代」客戶。聯合創始人周宇翔表示:「過去數十年,許多工廠的營運模式都是基於收入增長,所以很少人關注生產效率或數碼化,稍為先進的可能也只會用 Excel。」但有專家指出,提升技術並非「能治百病」,還需要產品創新等進一步措施。

有些「廠二代」卻未走到這一步,便黯然退下。張小姐在英國修讀紡織品設計後,便於 2017 年回寧波市接管製衣廠,惟生意每況愈下,工人薪金卻在 10 年內翻倍。她在去年休假產子,把業務交予其他經理管理,已經無意回廠。現年 29 歲的她說:「壓力來得太快太大,我因此出疹而吃藥一年,所以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