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啟動「好久不見」計劃,Casio、資生堂回鄉建新廠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當中美貿易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外商紛紛撤出中國,避免被掃到颱風尾,杜林普也順勢喊出「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口號,此時的日本,也悄悄的在進行一場「好久不見」計劃。

過去日本因為土地、人力、物價等因素,大量企業轉往海外設廠。十年以上沒有返鄉,即被稱為「好久不見企業(ぶり企業)」。但這個趨勢已經出現反轉,據經濟研究機構帝國資料庫(帝国データバンク)的合作調查顯示,2015 年至今,日本正在新建與預計新建的工廠多達 300 處以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幾家公司:

2021 年獅王工業(Lion)將於香川縣,重新啟用牙膏相關的國內工廠,是 52 年來首見的建廠計劃;星辰錶(Citizen)子公司事隔 50 年新建鐘錶工廠;重工業大廠 IHI 事隔 21 年新建航空引擎零件工廠;資生堂也將事隔 36 年新建日本國內工廠。

以「廉價高品質」聞名的 Casio 計算機,也提高在世界各國 20 美元(約 160 港元)左右手錶的日本國內生產比例。目前在包括日本山形縣、泰國和中國兩處,全部 4 所工廠生產的數量基本相同。今後 Casio 將在山形縣的工廠推進自動化投資,將 10 萬部的月產量提高兩倍以上,同時計劃在 3 年內,把工人薪金不斷上升的亞洲工廠生產線的一部分,遷往山形的工廠。

不僅這些大廠「好久不見」,就連中小企業也陸續回流。

全球牙科用醫療器械市佔第一的中西(NSK),在 2010 年進軍越南。當時日元升值到 1 美元兌換 80 到 90 日元,NSK 此舉除了要降低匯率風險,同時也是看上當地的低薪優勢,將供應新興國家的低階產品,轉至越南生產。

不過海外設廠的成果跟理想差距似乎甚遠。NSK 副社長中西賢介表示,雖說是低階產品,醫療器材零件的加工和組裝卻必須非常細心,不但需要靈活的雙手,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經驗技術,但這對於當地員工可說是人生初體驗。雖然想維持品質,卻遲遲無法順利交貨,培育人才也很花時間,造成了龐大的管理成本。

這讓營業額八成來自海外的 NSK 不得不改弦易轍,在闊別 13 年後喊出了「Made In 鹿沼」,首次在總公司栃木縣鹿沼市附近啟用了一座總面積達 14,000 平方米的工廠。

根據經濟產業省 2017 年的工業統計速報顯示,員工數 30 人以上企業的有形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連續 3 年增加,在 2016 年達到 12 兆日元。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的調查結果則顯示,2018 年度製造業大廠的國內設備,投資金額可望較上一年度增加 27.2%。

在專家眼中,現今日本已經有完善的製造環境,可以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因為經濟成長導致資上漲。2000 年日中薪資差距高達 32 倍,到了 2015 年已經拉近到 5 倍。

看看一般員工的薪金水準,2018 年初前後的調查結果顯示,「世界工廠」重心所在的中國深圳目前為 518 美元,東京則為 2,406 美元,相差已經不到 5 倍。

生產成本大致取決於薪金和生產力,和新興國家之間的薪金差異縮小,成為繼續留在日本製造的動機。日本累積而成的高生產力,加上現場的創意和持續不斷的改善,讓日本在這個時代更容易存活。

看來短期內「製造回歸日本」的趨勢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