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廠撤出中國,東南亞成供應鏈新基地

A+A-
圖片來源: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過去 20 年,中國在汽車零件行業崛起,成為全球領導者,歐美汽車製造商把愈來愈多零件外判給中國,以降低成本。不過現在情況有變,「金融時報」引述行業高層和供應鏈專家指,整個行業正重新思考物流業務,以減少對中國零件製造商的依賴。那麼,當歐美大廠逐步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哪些市場將取而代之?

這些改變源於兩大原因:中國一度堅持清零政策,迫使工廠在短時間內關閉,帶來不確定性;其次是政治脫鉤,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破裂,類似俄羅斯,可能會威脅到貿易。以中國市場的規模之大,大部分國際汽車集團都不大可能完全放棄,但預計從中國供應到全球各地工廠的零件量將隨時間下降,而外國製造商的目標,則是在中國製造零件和汽車,專供中國使用,這樣可減少他們在海外銷售商品時對中國工廠的依賴,同時在中國的工廠也能保留安全的本地供應鏈。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去年 12 月的報告稱,中國在過去 20 年崛起,成為全球供應商,目前出口的汽車零件中有 4 分之 1 最終銷往美國工廠。但不少汽車老闆私下將中國的情況,與俄烏戰爭後汽車業在俄羅斯的經歷相提並論,例如汽車製造商雷諾和平治因被迫關閉或出售在俄羅斯的工廠,不得不從其他地方採購鈀金等關鍵零件。

不過有供應鏈專家憂慮,如果汽車廠商嘗試轉移至歐洲或美國供應商,勞動力和材料價格可能上漲,這意味著汽車廠商要在其他方面節省成本,全球第四大汽車生產商 Stellantis 行政總裁 Carlos Tavares 認為,印度、墨西哥以及北非和亞洲的部分地區也有很多選擇;日本汽車大廠萬事得也將一些中國生產的零件,轉移回日本市場。

汽車零件以外,其他行業也開始把供應鏈基地轉移。美國媒體 Business Insider 就指,印度、越南、泰國、孟加拉、馬來西亞這 5 國是目前歐美大廠的新目標。以孟加拉為例,當地工人的月薪約 120 美元,具人力資源優勢,吸引成衣、製藥和農產加工業等大廠進駐。而疫情爆發前,由於勞動力成本下降和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歐美企業對馬來西亞的科技投資已不斷增加。馬來西亞政府數據顯示,其外資直接投資流入量在 2021 年達到 481 億美元,當中以電子和汽車製造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