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掀起的大辭職潮,已經退去

A+A-
圖片來源:Richard Pohle/WPA Pool/Getty Images

2021 年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際,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 Anthony Klotz 首先提出了「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 現象,更預計大辭職潮「可能會帶來持久變化」。不過到了 2023 年,不同媒體陸續斷言大辭職潮已經終結 —— 大批勞動力正返回疫情前的工作崗位。就連 Klotz 本人也承認,大辭職潮「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辭職率大幅下降,「就像疫情從未發生過一樣」。

大辭職潮最初發生在美國,促成原因眾多,例如員工厭倦了長期工作的壓力、工作情緒低落、不滿生活、工作與生活平衡問題或生活優先事項發生變化,還有疫情帶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變等。2021 年便有超過 4,700 萬美國人自願辭職,創下勞工統計局(BLS)2001 年開始收集數據以來的最高數字;翌年辭職人數再創下歷史新高的 5,050 萬人。

但到今年 10 月,當地辭職比例已回落至 2019 年疫情前的水平。早在今年初,Klotz 已提出人們對找到下一份更理想新工作的樂觀情緒急劇下降,指如果沒有新的工作安排,就會大大降低人們辭職之可能。大辭職潮並不必然代表人們不會尋找新工作,「紐約時報」引述數據指,大多數人辭職後已從事其他薪水更高的工作,又或者嘗試創業。同時,2020 年底至 2022 年底,在收入階梯底層的工人也因為欠缺人手,薪資大幅上漲。

行業趨勢專家 Madeline Klass 接受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訪問時歸納,辭職潮導致公司開始受勞動力及人才短缺影響,「工人獲得顯著賦權,可以要求加薪、增加工作彈性及激勵措施」。隨著勞動關係秩序「自然」恢復,僱主將重新掌握主動權。澳洲工程顧問公司 ADP Consulting 分析師 Nela Richardson 以音樂椅比喻大辭職潮,指在勞動力市場的音樂椅遊戲中,「最好的職位現在似乎都已有人佔據」。所以音樂響起時,願意離開椅子的人愈來愈少。

大辭職潮以為美國為中心,但在歐洲國家也引起迴響。37 歲的西德翻譯員 Laia P. 去年初也出於疫情期間的封鎖措施,令自己對生活中「甚麼為優先」有新體會而放棄了朝九晚五、薪酬不錯的工作。但現在她感到失望,認為:「大辭職潮不過是一場虛驚,特別是在失業率非常高的西班牙。思想保守的員工為了生活,願意在幾乎任何條件下保住工作。現實已佔據上風,絕大多數人最終或多或少選擇像以前般生活…… 也許幻想和希望已變得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