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應屆畢業生都開始忙於搵工,但受到疫情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困難,促成年輕人「慢就業」現象,畢業後不馬上投身職場。大陸媒體形容「慢就業」並非貶義詞,既不是不就業,更不是躺平,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對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聽起來一切很樂觀,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指,青年失業率創新低,或會引起人們對教育價值的反思。
「慢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後不打算馬上投身職場,而是選擇遊學、義教或在家陪父母等,背後原因是找工作太難。從今年 2 月開始,就讀成都大學的 21 歲準畢業生 Shu Xiang 一直搵工,她表示已寄出逾 100 份申請,只收到 5 份工作回覆,她坦言對於找工作沒太大信心,身邊大部分同學都有著同樣難題。「紐約時報」報道,今年 6 月預計有近 1,200 萬人進入就業市場,中國政府報告顯示,今年 4 月青年(16 至 24 歲求職者)失業率已升至 20.4%,是 2018 年起公佈就業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青年失業率高企,其中一個原因是畢業生想找的工作和現有的專業不匹配。自中國「開關」放寬出入境旅遊限制後,今年 3 月旅遊業和客貨運輸行業的招聘情況增長最快,另一個就業機會較高的行業是零售業,但擁有大學學位的年輕人想找的工作,主要是高端技術、教育和醫學行業。
另一方面,青年求職者仍受到疫情因素困擾。經過 3 年嚴格的「清零」政策,很多大學生在學期間都處於封閉狀態,他們的實習機會較少,這幾年來沒有累積到社會經驗,變得更難找工作。「華爾街日報」指,中國勞動市場,包括青年勞動力市場將會陸續好轉,但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話雖如此,一些行業的就業情況出人意料「強勁」,例如電動車行業。
中國青年失業率持續高企,當局開始鼓勵畢業生考慮體力勞動和藍領工作,令人想起幾年前河南中煙招聘的生產操作工人均為碩士畢業生,當時引起熱烈討論。最近網上興起「孔乙己文學」,中國年輕人自嘲為孔乙己,反諷自己苦讀多年卻找不到理想工作,對現實表達不滿。「外交政策」雜誌指出,北京擔心社會不滿情緒可能會演變成更嚴重的問題。因此,時任總理李克強 3 月承諾,將新增 1,200 萬個城鎮就業崗位,其後中國國務院宣佈針對青年失業問題的 15 項紓困措施,其中包括僱用 24 歲以下登記失業者的公司可獲發一次性獎金,以及在國企及公營部門新增至少 100 萬個實習名額,更取消了「就業報到證」制度,藉此簡化求職流程,以應對當前就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