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杜林普下台之後,是否足以掀起第二場戰役?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有如拿破崙第一次失敗,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小休之後捲土重來,雖然最後仍全軍盡墨於滑鐵盧。

1 月 20 日之於杜林普,到底是他的「厄爾巴島時刻」(Elba)還是「滑鐵盧終局」(Waterloo),就視乎拜登 4 年的表現。但拜登就職後 4 日,局面凌亂,形象軟弱,美國人驟失強人的陰影,政治生活也好像失去了重心。

無論喜歡與否,杜林普都創造了歷史。英國「立場」(Standpoint)刊登加拿大前報業鉅子布萊克(Conrad Black)的評論,認為杜林普是自林肯、羅斯福、尼克遜以來,單計算一個任期,最成功的總統。雖內任期至半,遭到病毒瘟疫難逃的橫逆,實際上杜林普只做了半任。但是這半任內,大刀闊斧,向美國民眾暴露美國幾大基本弱點。

一,美國正在經濟、政治影響、軍事實力等多方面,被中國追過,或行將超過。

二,民主黨和共和黨都在蓄意開放非法移民入境,無意遏制。民主黨需要基層貧民的選票,而共和黨需要非法移民做廉價勞工。

三,美國確實有一個「深層政府」。兩黨在國會內外的官僚集團、華爾街金融界、社交媒體和高科技工業,形成一個美國超級建制派命運共同體。此一共同體與美國民眾基本利益為敵。

杜林普將兩黨的命運利益暗藏的共式現實,大白於美國民眾眼下。而且令美國民眾如夢初醒:美國民主制度只是一塊遮羞布,目的是遮掩此一超級建制命運共同體的永久共治利益。

不足 4 年,杜林普慷慨減稅 83%,製造了 75 萬就業職位。因此這次大選,得票率在古巴墨西哥拉丁裔選民中增加一倍。令美國收入最低的兩成人口增加收入,比年收入最多的一成人口快得多。

但同時杜林普打破所謂「綠色恐怖」,堅決維護石油工業,不相信暖化與石油能源消耗有關。在此一大前題下,他積極發展石油以外的能源。而在克林頓退任之時,美國還要由中東每日輸入 1,500 萬桶石油。

此外,他還向北約組織盟國發出賬單,令北約各國自行負擔共 4,000 億額外軍事開支。這一點當然引起歐盟夥伴的「不滿」,而拜登當然會被視為可團結「歐盟」的總統,理由很簡單:只要拜登不要再向北約追討金錢,歐盟就自然重新成為「團結」的好夥伴。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因此杜林普說過:做好人很容易,要討好歐洲和全世界也很容易,只要甚麼事都不要做,那他就會在受歐洲愛戴。但他不介意受不受歡迎,這不是他作為美國總統的需要。

杜林普還將全國民意凝聚,對抗中國挑戰。並鼓勵印度、日本、澳洲,成立圍堵圈。其任內還一口氣委任了最高聯邦法院三名保守派法官終身就位。布萊克認為,這些成績,自林肯以來,鮮有美國總統能如此雷厲完成。

同時身為英國上議院勛爵的這位加拿大前報業老闆兼政治評論家,指摘英國的「衛報」、「金融時報」、BBC、「經濟學人」,加入仇恨杜林普的美國主流傳媒軍隊,而無視於拜登家族由中國、烏克蘭、俄羅斯各處,收取了超過 940 萬美元利益。

而民主黨另一位左翼候選人桑德斯的政綱,更與工黨前領袖郝爾彬無異,是完全的社會主義分子,不為美國公眾接受。拜登政府只會令美國處於意識形態的困惑與真空。

布萊克指控民主黨已經成為三個 Big 的代理人:Big Rich,Big Media,Big Tech,加上教育界、荷里活、體育界、大城市的「黑命貴」暴力游擊組織。去年夏天這股同盟力量在全國幾十個城市示威,造成多人死亡,700 名警員受傷,價值 20 億美元的財務損失,全為一股仇恨杜林普的旋風所驅動。

做報紙傳媒出身的布萊克認為:拜登根本沒有競選過(Biden didn’t campaign),拜登高寢無休,全由主流傳媒替他代勞競選。

這是一位全無性格魅力的總統。布萊克認為:美國民眾很快就懷念杜林普,而斷定杜林普會展開他的第二輪 Great Trump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