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 1841 年開埠,短短數十年間發展成遠東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吸引世界各地名人到訪,帝王將相、革命戰士都曾留下足跡。其中最隆重其事的一次,可算是 1879 年前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訪港,獲時任港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盛情招待,香港亦成為格蘭特口中「遠東最美麗的城市」。
格蘭特乃軍人出身,是南北戰爭中聯邦軍的戰爭英雄,曾經官拜陸軍上將。戰爭結束後,年僅 46 歲的他代表共和黨出選 1868 年總統大選,成功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結束奴隸制後第一位當選的總統。他繼承林肯的遺志,主張人人享有平等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強硬對付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恐怖組織「3K 黨」,又推動美國戰後經濟重建,但共和黨在他任內後期飽受貪腐醜聞困擾。1877 年,格蘭特完成兩屆總統任期,正式退休。
離任後,格蘭特踏上了知名的世界之旅,是首位環遊世界的美國總統。他接受繼任總統海斯(Rutherford B. Hayes)的委託,成為非官方外交代表,促進與各國的友誼,同時展現美國為一個新興大國的風範。1877 年,他出訪歐洲,巡迴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地,並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德國鐵血宰相卑斯麥(Otto von Bismarck)、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等世界領袖會面,後輾轉到訪埃及、土耳其、印度、東南亞、東亞等地。
根據「格蘭特書信集」,他從新加坡乘坐佛㘓西火輪船公司(Messageries Line)的郵輪伊江號(Irraouaddy),於 1879 年 4 月 30 日抵達香港,打算在港停留一星期多,再北上前往廣州。根據「德臣西報」(The China Mail)的報道,郵輪在大約 1 點鐘於中環美利碼頭(Murray Pier)登岸,港督軒尼詩在登岸 10 分鐘前趕到現場主持歡迎儀式,在場的還包括美國駐港大使莫斯(John S. Mosby)、駐華參贊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首名華人大律師伍廷芳,以及一眾商賈代表。
「德臣西報」詳細記載了這場盛大的歡迎儀式,當時政府築起一座臨時的凱旋門(triumphal arch),以常綠植物作裝飾,掛上美國和英國的國徽,從登岸樓梯到行人通道都鋪上紅地氈,又出動英國皇家陸軍第 27 步兵團列隊歡迎。與此同時,香港名流仕紳和大批普通市民在通道兩旁迎接格蘭特。記者估計聚集的群眾不少於三、四千人,事前軒尼詩已委託「中國通」、華人事務專家歐德理(Ernest J. Eitel)聯絡各界領袖到場支持。
格蘭特登岸後,軒尼詩熱情地上前歡迎,並逐一介紹隨行的主要官員、軍官、立法會議員和社會領袖;到 5 月 3 日,軒尼詩再於香港總督府設宴招待。過去也曾有英國王室成員和滿清官員到訪香港,但都遠不及這次格蘭特訪港來得重要。根據史學家黃文江考究,軒尼詩在致詞時盛讚格蘭特於南北戰爭的貢獻,並引用英國首相比更士菲伯爵(Lord Beaconsfield)之言:「將來萬國教化之事,端賴美國之興衰,即武士釋其兵威,文臣存其雅度而專心致至所成就者。」
這次格蘭特到訪,曾與香港的華人領袖會面。當時美國反華情緒升溫,而香港是遠東重要港口,從大陸前往美國的華工通常都會經過香港。故此,香港與美國華人的聯系,不單是文化層面,更涉及龐大的商業利益。
格蘭特離開前,軒尼詩特別邀請他在香港總督府與 7 位華人領袖見面,當中以伍廷芳大律師為首。他們向格蘭特陳情,希望美國政府能公平、不偏不倚地對待美國人和外地人,並送上一幅絲綢畫卷,上面繡著「惠及華民」四字。
根據「格蘭特書信錄」記載,當時格蘭特回應指感謝華人領袖們的盛情款待,他會記得在港的華人群體,而在遊歷其他殖民地的時候,他也見識到華人的優良品行,樸素、勤儉又有進取心。他祝願香港華人續享繁榮。他寫信予其出任總統時期的國務卿沃什伯恩(Elihu Washburne)時提及:「這(香港)真是我在遠東見過最美麗的城市。這個城市建築令人讚嘆,而且風光如畫。」
5 月 12 日,格蘭特離開香港繼續其世界之旅,前往廈門、上海等地,並於天津與直隸總督李鴻章碰面,建立起友誼。當時日本吞併了琉球,觸發滿清與日本的外交衝突,格蘭特也幫忙調停,亦與明治天皇及伊藤博文會面。最終因為思鄉情切,格蘭特放棄到訪澳洲,於 9 月 3 日從日本直接啟航回國,沿途由日本軍艦護送跨越太平洋,並在 9 月 20 日抵達三藩市,受到民眾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