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 落花流水

|共94篇|

鴻若遠:「獸獵」—— 觀眾進場就是為了看獅子吃人

只是這種雙線並進的驚慄片手法,雖說正常,但「奪命狂鯊」進題快,前事心靈傷痕交代後,很快就進到要面對外在猛獸的感官刺激。可是「獸獵」全片只有 93 分鐘,卻花了近半小時去講述男主角喪妻,以及和女兒之間的緊張關係等前事,雖這些有助建立他們的背景,但以逃避獅子捕殺作前提的生存驚慄片來說,推展明顯過慢,讓觀眾等待太久。

鴻若遠:熱浪的解救配方 —— 讓紐約圖書館蔦屋化

天氣酷熱,走進圖書館會是個好選擇,好像地標的紐約圖書館,就有不少遊客進去朝聖參觀。可是其宏偉的結構,有時莊嚴得讓人卻步。因此紐約圖書館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租下正館附近一個商業地段的轉角位置,把圖書館伸延至此,並採用像日本著名的蔦屋及台灣誠品之模式,把圖書館和咖啡室混合一起。

鴻若遠:「災後五日」—— 點揀都輸的兩難抉擇

今年 8 月,Apple TV+ 推出了「災後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的劇集,它是根據曾獲普立茲獎「調查性報道獎」得主 Sheri Fink 的作品「在紀念醫院的 5 日:風災重創醫院中的生與死」(Five Days at Memorial: Life and Death in a Storm-Ravaged Hospital)所改編。

鴻若遠:「鐵血戰士:狩獵追擊」—— 侵襲 B 級驚慄片的左派覺醒,到底是個短暫疫情,還是長期風土病?

去年得知「鐵血戰士」會開拍前傳「鐵血戰士:狩獵追擊」(Prey),又看過網上預告後,剎那又重燃希望。故事追溯回首集的前 300 年,講述外星怪獸(鐵血戰士)首次入侵地球,在北美洲遇上彪悍原住民,於高科技和原始的作戰中互相廝殺。

鴻若遠:「全面失控:1999 胡士托音樂節」—— 解構完美風暴形成原因

1969 年提倡愛與和平的胡士托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是音樂史上,甚至是美國史上的一個重要活動。當年的倡議者一直希望重辦,1994 年嘗試過,卻不太成功,1999 年找來娛樂公司老闆投資,在紐約附近的羅馬市,一個舊軍事基地進行,結果 3 日的音樂會,最後演變成大型騷亂,以災難結束。

鴻若遠:「消失的劫機者」—— 對未知的執迷

如果你是那種非要得到答案的人,在看畢這套紀錄片後,恐怕只會讓你更心癢癢。因為到最後,它並沒有增加到對某一個嫌疑犯的肯定,反而增加了各種可能性的聯想,讓你糾纏上一段長時間。但這個不正是我們喜歡懸案的原因嗎?

鴻若遠:比電影更迷人的故事 —— 談論電影的起源

短片就像一段影像的散文,配合著看,雖然你沒有在那個美國小鎮成長,但也會讓你想起,到底當年看「大白鯊」的時候,自己身處哪裡,以及跟誰去看。在串流平台氾濫的年代,雖然我們追逐著最新的美劇或電影,但有時候透過一些講述老電影的新節目,從而回憶一下舊事的美好,也算是新香港的一種風景。

鴻若遠:座機電話符號的消失,見證時代急速轉變下的無奈

過去不管是香港或海外報章,都喜歡在分類小廣告中使用座機電話的圖像,以代替「電話」 2 字,貪其方便,人所共識,也慳了一個字和一個標點符號的字數,因此只要用上這個圖像,後面再帶上數字,就誰都知道這個是聯絡電話的號碼了。

鴻若遠:「貓王」—— 知名演員的雙面刃

自「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編」(Romeo + Juliet),到「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你就知道只要有巴茲雷曼(Baz Luhrmann),便是大型視覺盛宴和連場歌舞場景,因此觀眾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後,久候 9 年之多,巴茲雷曼終於推出新作 ——「貓王」(Elvis)。

鴻若遠:歌利亞沒有想像中強大,大衛也沒想像中脆弱 —— 給灰心喪志的人

「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上 17 章,記述以色列牧羊人大衛,如何在掃羅王軍隊陣前出戰,打敗巨人歌利亞。「聖經」以此故事作為與神同在的見證,而非教徒的人當然並沒有把這個看似神話般的故事認真分析,只會當成一則神話寓言來聽,並認為這樣的故事只會存在於「聖經」之中。但紐約著名作家 Malcolm Gladwell 卻有不同見解,在他仔細的分析下,這個故事並不如「聖經」中描述得那麼神奇,反而在當中找出道理。

鴻若遠:無人死亡的火車難題 —— KFC 的道德抉擇

明白提出這個題目,自然會惹來反歧視人士的強烈譴責,但確實需要探討,因為 KFC 其實也附帶外賣服務,外賣也是吃炸雞的一個選擇,因此即使是堅持要吃炸雞,也並不是沒有辦法,但要求改變整個餐廳所有食客的體驗,來遷就某一個堂食客人,這個就是爭議的地方。